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阿富汗出生的美国人,卡勒德·胡赛尼向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阿富汗的文学之窗。小说《灿烂千阳》是作者继《追风筝的人》之后推出的第二部力作,这部小说以两位普通阿富汗女性为焦点人物,记述了她们面对战乱和家庭暴力时苦苦挣扎的动人故事。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角度解析《灿烂千阳》,并从成长小说的特点论证了《灿烂千阳》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2.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灿烂千阳》以阿富汗内战为创作背景,通过描绘在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人民的灾难生活,渲染出爱的力量。胡赛尼在《灿烂千阳》中以两位女性做主人公,讲述在阿富汗内战混乱时期人们生活的失落、女性在绝望中生存的故事。关于爱的力量在故事中描述是多方面的,有女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爱的依存,也有主人公姐妹之间的生死情谊,这种在困境中的情谊鼓励人们不断迸发出希望与力量,最终唤起人们追求新生活、新希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梦瑶 《英语广场》2022,(31):43-47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小说,在美国首次发表后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本文旨在探寻《灿烂千阳》中两位女主人公玛利亚姆与莱拉的成长与救赎之路,着重分析两位女性从困惑无知到顿悟再到成熟的成长历程,通过分析两位女性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其带来的影响以及最终二人的彼此救赎,揭示出小说中蕴含的成长主题,并指出爱与希望能够带给人巨大的力量,以期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相似文献   

5.
《灿烂千阳》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作品。小说以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思维方式、身体、话语和权力等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对阿富汗女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借此批判了代表男权意志的阿富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灿烂千阳》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生于1965年,美籍阿富汗作家,日前在文坛上越来越名声大噪并且被视为二战之后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本文章重点对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小说中,女性经历了由软弱顺从转变到独立自我的过程,通过分析表明女性自我意识对女性个性与生活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个普通阿富汗女性面对残酷的命运从失去自我到重拾生活希望的感人故事。借助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之一从迷惘到顿悟的思想历程的叙事结构、成长仪式和成长引路人等方面进行分析,证明《灿烂千阳》主人公的年龄跨度虽超出了成长小说的一般年龄界限,仍是一部优秀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小说,并指出主人公玛丽雅姆成为阿富汗千万妇女追求自我与渴望幸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在叙事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物理空间在变更中不仅改变着人物的命运,也无形地推动着小说的叙事进程;另一方面,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广度,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文章立足《灿烂千阳》的文本,运用空间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论述其空间叙事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粒麦种》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开创了非洲新兴文学的先河。从新历史主义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探讨作品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及新历史主义叙事,进而揭示小说的独特之处及作家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王胜男 《考试周刊》2012,(40):11-12
《灿烂千阳》是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在世界范围内饱受称赞的文学作品。透过阿富汗连绵的战火,人们深切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下艰难生存的阿富汗妇女们的悲惨命运和在无情的战火中惨遭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析了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在危难之中的生存和崛起。  相似文献   

11.
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凭借《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和巨大的声誉。《群山回唱》是他阿富汗系列的第三部小说,小说讲述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探讨了阿富汗家庭中父母与儿女之间、夫妻之间及兄弟姐妹等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受战争、贫困影响而产生的家庭伦理困境。本文通过剖析小说中包含的家庭伦理关系对胡赛尼产生的深刻反思,揭露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道德与伦理遭到极端利己主义的摧毁,以表达他关于人道主义伦理的迫切诉求。  相似文献   

12.
弓超 《考试周刊》2012,(7):26-27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伍尔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小说《幕间》表现出了新历史主义的诸多特征。作者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研究《幕间》,阐述了历史与文本、历史与作者的关系。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历史是文本的一种,历史与文本间的交流是丰富而频繁的。历史并不都是事实,历史只是各种权力和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叙述。《幕间》既是小说又是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形态。伍尔夫通过重新建构历史确立了作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卡勒德·胡赛尼在《灿烂千阳》中,塑造了一个在晦暗年代中历经苦难,于艰难竭蹶中浴火重生的阿富汗女性形象.基于成长小说视角,以成长引路人为出发点,剖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莱拉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她的正面引路人、反面引路人,以及精神伙伴对其自我救赎所起的助推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在男权社会下,受制于旧家族制度的阿富汗女性冲破藩篱,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白鹿原》 ,依次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作品分析 :小说的意义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现的 ;小说本身是历史文本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小说中异己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与化解 ,起到了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美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讲述了一位阿富汗女性的命运抗争历程,她不仅承受战争带来的困苦,更要忍受来自男权的压迫,她对命运的抗争诠释了解构主义对于男性/女性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文章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生命历程及其对男权的抗争入手,以解构理论为视角,结合女性主义知识论,分析其对男性权力由崇拜到怀疑以致否定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模式化、固定化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追求新地位、新命运的新阿富汗女性文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王兰 《英语广场》2017,(3):47-48
《格列佛游记》是由英国18世纪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编著的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该书由四部分游记构成,描述了主人公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骃的经历。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的"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及"深度描写"三个角度并结合《格列佛游记》四个部分的内容解读这部小说,以期对该小说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卡勒德·胡赛尼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现居加州;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解读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可以看出梅勒有意识地颠覆历史与虚构的明确界限,借以表现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在颠覆的同时却陷入了另一个历史与虚构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