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是学术性的,而"术科"则代表了与学科相对应的另一种课程品性——实践与行动品性。"术科"理应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早地位,而"术科课程"则被忽视,甚至没有"术科"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术科"概念,为此,就要创新课程理论、革新知识观与课程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改善课程设置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师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在强化学术性的同时,应保持自己师范性的本色和优势。既要加强师范生对专业的掌握,又要加强师范生作为教师的职业性训练,改革课程设置,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首当其冲。说课将"教什么"和"如何教"较好地结合起来,将学术性与师范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可分为"非学术性支持"与"学术性支持"两大类。如果说非学术性支持的目的是"让学习真正发生",那么"学术性支持"则是在"学习发生"的基础上"使学习达到既定的目标"。与渐趋成熟的"非学术性支持"相比,"学术性支持"的实践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助学教师在面向学习内容开展学术性支持时存在着面授时不关注课程整体的系统性、导入过多资源或自立课程线索、倾向应动助学而忽视主动助学等误区;在面向学习活动开展学术性支持时,存在着交流渠道越多越好、将互动交流当作目的、互动交流止于"敞现"等误区;在面向学习评价开展学术性支持时,存在着评价"一刀切"、互动交流部分无法评价、助学教师包揽所有评价等误区。这些误区的背后正折射出助学教师对远程培训特点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课程改革已取得诸多成果。如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等理念已被广泛认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达成已受到普遍重视,实施课程的基本路径已日趋多元化等。但也不容否认,高中历史课堂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四无"的问题,即教师无思想、师生无情感、课堂无思维、学习无主题。显然,这种"四无课堂"严重制约了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笔者认为应将"学术性"引入课堂,构建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用"学术性"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师专业化"是科学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进行课程改革的路向和路径。科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应是一个涵盖四个基本范畴且呈"金字塔"的结构:科学教师专业知识是整个"塔基",通过科学教师专业技能逐步统一于科学教师专业观念,而科学教师专业情意则弥散在科学教师专业化过程之中。但当前课程改革现状严重偏离科学教师专业化,为此,基于科学教师专业化,对"学术性"和"教育性"两类课程按照一定比例和方式进行的有机组合,构建了突出科学教师"特质"(应具备分科领域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的整合能力以及探究教学能力)的科学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改革中难以平衡的问题。为此,巴格莱提出了以造就"教师学者"为宗旨的"任教学科内容专业化"的主张,这成为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核心观点。系统解读和把握巴格莱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状况,而且对于转型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这是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简称"教学论")课程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用性的倾向,严重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事实上,"教学论"是一门以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只有科学界定课程属性,立足师范特性,着眼于总体课程模式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课程功能的多样化,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时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课程评估的多元化,是"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政策的变化最能体现出其对于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追求:从确立统一课程政策到出台分权政策、从实施"方向指导"到确立"课程共同基石"政策,从重视学术性课程到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公民教育,无不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儿童享有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论的优化探索,其宗旨是追求"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的课程特色,培养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型师范生;其实质是追求课程实施的实践指向,直面语文教学实践,深度关怀语文教学实践。其实施途径及策略:加强课程实施的横向联系,改革学科课时安排;必修与选修课程结合,静态和动态课程互补;加强语文教育实习环节的管理,强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与积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及方式,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最早创设了社会科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坚持历史科学术性学习和追求社会福祉与进步两大基本动力,在关于社会科课程的性质、目的、结构等重大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论,直至今日尚无定论。当前美国出现了社会科课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美国社会科就是在不断的争辩中得到蓬勃发展的。我国目前也在全国范围内创设了社会科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关于该课程的开设也存有争议,而美国社会科课程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用作借鉴。  相似文献   

12.
研究和借鉴美英等国大学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校舍作的成功经验,寻求我国师范院校不忽视"学术性",而更加重视"师范性"的教师培养模式.为此建立了"培养‘四种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试图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高师院校内部在学制、课程、教学等方面得到改革与发展.努力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赢,使得未来师资符合社会和基础教育的需求;二是强调高师院校对基础教育零距离的衔接,谋求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黄睿 《现代教学》2011,(9):71-73
美国乔特中学(ChaoteRosemaryHall)是一所闻名全美的一流学术性高中。该校为四年制高中,有初三到高三四个年级。该校开设了240门学术性课程,其中包括了25个领域的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在同类学校中是最多的。目前,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是我国传统的重点高中形成办学特色、追求高水平发展的一种选项,而一些重点高中也开始朝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方向努力。因此,我以美国乔特中学为例,对美国一流学术性高中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加以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全新的视野梳理了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程,剖析了"新职业主义教育"关于学术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课堂教学和基于工作的学习以及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等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工过程,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写作课程在高师院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作为语文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应该在内容、体例、实践、训练等方面重新设定与构建,目标由培养高师中文生的"学术性"向"师范性"转化,以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中小学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一线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生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毕业论文工作应着眼于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淡化"学术性",突出"应用性",在内容与形式、取材和时间安排上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教师团队指导.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历史研究法,对20世纪初美国学前课程改革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此次课程改革发生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以实验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大背景,深受霍尔、杜威等进步主义者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课程就是"自由游戏课程"和"工业化课程".进步主义者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与保守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最终取得胜利.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是从保守走向进步,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从"培养完满人性"走向"发展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课程内容从"抽象"走向"实在",课程实施从"僵化固定"走向"自由灵活".给予启示是课程改革要着力于本土化探索;课程改革需要理论上的碰撞与论争;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需要与理论研究并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长期停留在对"学术性"与"师范性"谁是主、谁是次上,没有认识到二者的统一与共存: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的特征,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缺一不可。教师专业化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策略也体现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两手抓"。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当前,在明确教师教育"双专业"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加大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例,赋予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师教育体制,逐步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满足"双专业"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曲折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在教师教育领域中的"钟摆"现象。正是人们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与理解的左右摇摆与飘忽不定,最终演绎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发展的曲折变化。学术性与师范性是教师专业性的两大体现。民国初期教师专业化中师范性特征明显,教育类课程获得稳步发展;民国中期教师专业化中学术性倾向突出,教育类课程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民国后期教师专业化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整合,为教育类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追求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整合将成为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必然,而这也将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一个阶段,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我感觉到新课程确实实现了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的转变,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从"知识的系统性"到"多元能力培养"的转变.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