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王国维对中国近代学术的三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王国维于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贡献缺乏专门研究。他对中国近代学术有三大贡献:第一,他构建起“无中西无新旧无有用无用”的新学术,从理论上解决了学术的中西新旧之争和学术经世与求真的矛盾,后来的学人继此而推促中国学术走上比较参证、融贯创新之路;第二,他对中国传统的治学手段与西方近代的科学方法浑然一体的娴熟运用,为近代学界树立了典范,“互证法”和“因疑得信法”影响深远;第三,他关心国运世变,以中国学术之存亡为己责,奋然兴学以图强国,这种“遗世而不忘世”的学者态度,在近代学术界极有回应。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术体制下,中国学人应采取怎样的读书方法和治学理念,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是中国学界一百多年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桑兵主持编纂的《读书法》辑录中国传统儒家和近现代学人的读书方法,侧重历代读书之法、读历代书之法、一般读书之法、读书与治学,散见中求取贯通,为人文社会学科提供了如何读书以及怎样治学的门径,但该书瑕瑜错陈。先秦诸子各有读书路径,该书对儒家之外的先秦诸子和先秦典籍重视不足;儒、释、道三种读书理念在中国古代并行不悖,该书对佛道人物探究不深;近现代学人中,该书没有详列康有为的读书方法。总体来看,桑兵的读书理念依然在传统的藩篱中徘徊,忽略对现代学术本质的关注与探讨,与现代学术体制下的读书理念和研究方法尚有距离,缺乏对中西古今问题的建设性解答。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就胡适的治学方法论形成的渊源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他的方法论体系是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古今读书法     
江风 《职业技术》2004,(3):41-41
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和读书方法,时下读书人当深悟之. 苦读苦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孙敬和苏秦是苦读的代表,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剌股.当然,也有人不赞成这种"苦读"的,林语堂在他<论读书>中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指出:"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精彩来."  相似文献   

5.
编前语: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草长莺飞四月天,我们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去了解李学勤先生的读书之道。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1933年3月28日出生,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李学勤的一生归纳起来,就是"读书治学"四个字。他自幼喜爱读书,年轻时博览群书,几乎靠自学成才。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次年夏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著《殷墟文字缀合》,此后他的人生便与读书、治学无法分开。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吸吮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曾国藩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也从严要求自己的子弟。今日研究曾国落的治学之道,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今日辜宰学子不无神益。读书不为求官曾国藩对读书目的有着鲜明的态度。首先是,“读书不求官”①。只希望能保持“世家之长久”,期望家庭能“多出贤子弟”②。他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③。他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为子孙后代筹…  相似文献   

7.
<正>吕思勉(1884-195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吕思勉一边诲人不倦,一边潜心研究,著作等身。在他的学术著作中,相当一部分为教科书。其中,《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以下简称为《本国史》)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吕思勉撰写的第一部高中使用的中国通史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学好语文,首先要学会读书,而要学会读书,写笔记则是必不可少的。读书使人头脑充实,笔记使知识据为己有。古人著名的治学经验: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徐特立先生的教诲:“不动笔墨不读书”,使他的学生毛泽东掌握了良好的读书方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由此可见,写读书笔记的好处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杰出贡献及应有之地位,尚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本文重点论述梁启超在中外启蒙思想家中的突出地位、高瞻远瞩的过渡时代理论和对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优秀品格、情操、治学精神、立言立行,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处处堪为人师,是名副其实的近代中国精神之父  相似文献   

10.
陆游是学术成就很高的学型诗人,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书斋里度过的。陆游的诗歌虽以爱国主义主题称,但是其学形象也在其诗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诸如他对书的痴迷、治学之刻苦、读书之范围、读书之目的等,都写得生动细致,元气淋漓。诗歌中展现如此鲜活的学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