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它既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需要,又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削弱政策执行力、弱化政策公益性以及流动配套机制匮乏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表征,有必要基于城乡统筹的背景,从教师有序流动的价值引导、政策制定与实施以及配套机制的建构与落实等重要环节展开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现代化"成为焦点话题。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留心周边国家,不难发现,某些国家已将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韩国,相关教育政策明文要求,学校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日本公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也被要求平均六年流动一次。他们认  相似文献   

3.
为了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的公平以及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出台了城乡教师流动的政策,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等困境,政策执行理论从理想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对教师流动政策执行中的困境作出了探究并尝试给出了对策,这对于使城乡教师有序流动这一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城乡教师流动有利于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城乡教师流动的实效性。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流动亟需从"量"均衡向"质"内涵转变,提升城乡教师流动内涵关键在于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有三大具体策略供参考:关注教师流动过程中的专业共同体的建立、合作文化的形成和问题的境域性是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下城乡教师流动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百姓的焦点话题,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于物质资源差距,政府部门只要有决心,有财力,是可以在短期内基本实现配置均衡的。而作为生产力要素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力资源,要实现配置均衡却要困难复杂得多。俗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合理的教师流动有利于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实现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保证整个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目前教师流动制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在"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育质量,而合理的教师流动可以有效缩小学校间师资差距,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提出应建立全员参与教师流动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利益补偿与约束机制,实施有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教师的流动基本处于单向、无序的状态,这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群体座谈以及个别访谈等方式对目前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并探讨了制约教师群体在城乡之间双向合理流动的因素,提出从改革制度与进行利益补偿两个方面来推进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特别强调了利益补偿机制在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乡教师流动应是同一区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自由、合理、有序的双向流动,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但也面临着来自制度、现实与观念上的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教师流动制的分析发现,教师流动制并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和教育平台之上的。首先,推行教师流动制需要以"城乡一体化"作为外部保障;其次,推行教师流动制需要以"教育平准化"作为内部支撑;最后,推行教师流动制以实现"教育内涵均衡"作为终极目标。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教情来看,城乡二元化格局和教育的失衡发展表明,我们尚不具备推行教师流动制的必备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1.
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关系到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在探索实行教师流动制度的过程中,当前存在的内外矛盾急需得到及时化解。日本在20世纪建立的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因具有政策一致性、政府主导性、流动多向性、操作公开性、流动义务性等特色,为我们从教育公平视野下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考,即:化解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外部问题、完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孙青 《教育》2010,(13)
共享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核心就是要利用各种措施唤醒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才能有效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仅以教师流动就能降温择校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公平。中日两国在教育管理,尤其在教师流动的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较中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异同,从中揭示我国教师流动中的不足,并以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为借鉴,探讨规范和完善我国教师流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建立合理的、规范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是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当前城乡中小学教师基本处于"单向"流动状态。此类现象在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的损害了教育公平性原则。通过引导师资这一"软件"的流动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重点。  相似文献   

15.
郝保伟 《中国教师》2012,(20):15-18
<正>促进教师流动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北京、江苏、安徽等各地纷纷出台了教师流动政策,以期通过均衡配置师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然而,教师流动政策是有其自身能力限度的,其能否担负起这一价值目标的"重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分析影响、制约教师流动政策的因素,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教师流动政策的内容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教育政策及其能力限度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是指教育政策作为政府调控教育的手段在调控教育问题时所能实现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6.
对教师流动制的价值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家长择校问题和抑制教师职业倦怠,一直以来都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然而,各项改革措施却是“雷声大而雨点小”,城乡教育差距非但没有被拉近,反而有愈拉愈大的趋势.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国江苏省仿效日本,出台教师流动制,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不得超过6年.此后,包括湖北、安徽和重庆在内的众多省市也纷纷试点.  相似文献   

17.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不合理的状态,阻碍了师资的合理配置,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行为经济学立足于对人的决策行为研究,成为教师流动研究的新视角。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可以剖析西部地区城乡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建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转变教师管理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中日教师流动: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教师流动的主导、流动过程、流向和流动的效果等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教师流动进行比较。呈现了我国教师流动的不足,并以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为借鉴,提出了规范和完善我国教师流动的的建议:第一,推动教师流动的制度化、法制化;第二,教师流动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质量提高为目的;第三,改革教师的人事制度;第四,实行同工同酬,出台特殊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地正在推行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它是推进日本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进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该制度实施的效果与制度目标还存在不小的距离。研究日本教师定期流动保障机制的有益经验,必将对我国更有效地推行这一制度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20.
师资均衡配置是指对教师所进行的合理分配和安置,它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梳理,阐述了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精英主义取向"和"城市取向";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的主要路径——政府行政干预下的教师交流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师资均衡配置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行政流动与市场流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社会服从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