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通过讨论和评述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中西文化比较的著作,从中窥探出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中西文化交流和冲突时的心态和应对之方。从而揭示了梁漱溟文化哲学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1893-1988)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致力于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生著述30余部,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梁漱溟做科研具有突出而鲜明的特点,对我们颇具启示和示范的意义。其特点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的第一部系统的、自成一家之言的论著。书中提出了人类生活样式的三种路向,并以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代表,对西、中、印三方的哲学作了比较,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不是历史阶段的差异,而是其生活路向和人生态度不同。西方的哲学已走向末路,而中国的文化将要复兴,将要成为世界的文化,人类将要走中国所代表的路向。但由于梁漱溟以佛家的唯识论为其理论工具,把意欲作为文化的根源,企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进程,而忽视其他的原因,因此不免又有主观、简单、模糊之弊,以致未能使其整个文化和哲学观点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正>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在现代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作一浅论,不当之处,恳求指正。一、“中国文化早熟”说“中国文化早熟”说是梁漱溟认识中国文化的钥匙和立论之本。他曾指出,“中国文化早熟”不仅是“我民族历史特征”,且为探索中国文化一切问题的总问题,“洞见利病得失之所在”。“中国文化早熟”说最早见于《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实际上它是梁的“三大文化路向”说的逻辑推论。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下简称《哲学》商务书馆1987年影印本第53页)。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理论始创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一片推翻传统。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高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旗帜,创造性地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与马克思·韦伯文化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以来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化学、尤其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同样具有突出的地位。马克思·韦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对世界文化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梁漱溟与韦伯虽然并不着重于文化学研究,但在文化学上的论述却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本文基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韦伯的“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对二人的文化观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其文化哲学的思想基础,运想方向是一致的.略有不同的是,他在1920年前后形成并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化哲学,着重在中西文化的价值和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专门发挥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人生思想上归路到中国儒家的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在1930年以后成熟的乡村建设理论,则直接关注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他把中国现实社会与政治问题都归结为中西文化冲撞下的“文化失调”.进而强调从中国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以下专就这些观点展开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简介:生于1893年,中国现代学者、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北京人。他提出了办教育的三条原则: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分;教育宜延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教育论文集》、《中国文化要义》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和钱穆都以人生为切入点,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按照不同的人生态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二人对于文化起源的不同理解,主要来源于学术背景的不同,但二人的终极关怀都是一致的,即在传统的权威性逐渐失效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未来,二人都主张中国文化必将复兴,中国文化也须改造.在对中国文化改造的方法上,梁漱溟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即"内圣开外王",而钱穆则更关注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他提出中国文化的新生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从这点上来说,二人的文化理想虽然是相同的,但通达理想之路是有分歧的.同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代表,钱穆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立场.梁钱二人的思想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所依靠的只是古人的只言片语及对社会现象和少量文章著作的感悟力,而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却借鉴了不少西方当代人类文化学的理论,特别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之不同.这种转变还表现在梁漱溟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由"书斋型"学者成为一个现实社会活动家这一事实上.梁漱溟离开北大后,便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而钱穆晚年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天人合一"观的提出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蕴.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种戏剧性的倒转使我们很难再回想起他们早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东西化及其哲学》的价值在于准确地把握了西方化的内在尺度和动力机制,重估其价值评判对当代学术界处理中西哲学间的关系和中国化价值确认,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