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短信并不能笼统地被称为文学,冠之以“短信文学”。短信文学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短信,短信文学是指文学性短信,指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短信;短信文学也是一个文体术语,它是一种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文本样式。以“短信文学”而不以“文学性短信(或文学短信)”名短信中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是因为它具有区别文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汗青 《考试周刊》2014,(95):15-16
文学文本的文学性翻译是翻译界长期讨论的话题。文学性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翻译过程该如何体现这种特性?本文从顺口溜这一特殊文体的翻译谈起,论证可拓逻辑能够有效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曾霞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3):107-110
文学典籍(尤其是诗歌)翻译一方面应该以"陌生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本独特的诗学特征即文学性,另一方面应准确、忠实地传递原文本的文化哲学思想。因此,译者应精通英语和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在文学领域也应该有很高的造诣。  相似文献   

4.
借鉴新批评主义和文学文体学主要观点,重点考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英译中国现当代小说如何通过调整译文句式结构而重制原文语言张力,可以发现:译者通过句法成分变异(如形式/表达重复和词类变异)与句式结构变异(如掉尾结构、从属结构、倒装结构、句式杂合)等文体技巧调节叙事节奏,营造阅读悬念,刻画人物形象,高亮关键信息,带来了"突显"的心理效果;译者的处理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提升阅读体验和审美情趣,从而为再现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性",走进海外读者内心世界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姜思雯 《考试周刊》2012,(23):19-19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社会性。近年来,随着阐释学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渐呈现对“译者”和“译者主体性”过分强调的趋势,导致译者忽视对原文本的深入研究。本文从翻译的客体研究入手,讨论了非文学文体中经济类新闻文体的特点与翻译方法.并举例分析,对此类文本的翻译有一定的帮助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文体概念,短信文学指一种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文本样式。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短信文学指短信中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短信,指篇幅短小、富于意味、用于手机交流的短信。短信文学在体制上具有篇幅短小、标题省略,富于意味、用于交流的特点,文本在整体上具有体制多样性.文本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平行文本概念及其相关性,在探讨平行文本与翻译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佐以具体的非文学翻译实例,提出在非文学翻译实践中平行文本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译者专业知识的缺乏,能够有效地改善译文的表达与文体风格,能够显性地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媒介文学生产的物化产品可以称之为"文学性媒介文本"。开展文学性媒介本文研究是当代媒介文学生产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性媒介文本可具体展开为"作者的文本"、"传播者的文本"和"读者的文本"等不同形态,不同形态中各级媒介都处于基础地位,构成了该文本的本体性要素。文学性媒介文本中的媒介要素具有内在于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叙事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文学性是文学得以存在和传承的理由,其概念的抽象性令人望而却步,但不可否认,文学性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个层面。该文从文本内部的叙事层面发掘文学性的存在方式和生成机制,探讨文学性在叙事视角、引语形式和不可靠叙述等方面的生成和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叙事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文学性是文学得以存在和传承的理由,其概念的抽象性令人望而却步,但不可否认,文学性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个层面。该文从文本内部的叙事层面发掘文学性的存在方式和生成机制,探讨文学性在叙事视角、引语形式和不可靠叙述等方面的生成和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性”的再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乃至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命题。利奇在《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一书中总结的英语诗歌的八种语言变异情况,为考察以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考。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具备利奇提出的全部八种语言变异的情况,但是对小说英译本的检视显示,译者在面对原文语言变异的翻译处理整体而言重视不够,译文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朝代次序编写的历时性通史与从文体角度书写的分体文学史是最常见的形式。相对目前流行的历时性通史,分体文学史内容集中,更接近回归文学本位,使专业学习者更易于把握文学的"文学性",也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并且在以社会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刘剑钊  李俊梅 《海外英语》2012,(18):160-161
实用文体翻译指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日常生活中用于交际的功能性文本,涵盖政论、科技、新闻、广告、商标、经贸、旅游、法律、财经、营销、医学、文书等多学科领域的翻译。顾名思义,此类文体翻译最大的特点是其实用性,而其文学性及审美性则比较弱。因此翻译时,应当把握一定的翻译原则,不能拿文学翻译的标准来衡量。该文以广告、经贸、旅游、科技等文体为例来简要探讨不同文体在翻译原则上的共性与个性,以期能更好地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连贯是文学语篇必不可少的特征,准确识别和重构连贯是文学翻译保留原作诗学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译林版《简·爱》中的语篇连贯为切入点,分析译者在译文中是否能识别、重构文内有标记连贯,从而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识别并尽可能重构原作变异连贯模式下所采用的语篇连贯手段,做到“以无标记对无标记,以有标记对有标记”,以此保留原文陌生化手法构成的有标记连贯之诗学、艺术效果,还原经典文学作品在文学性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幻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因此科幻小说的翻译也是文学翻译与科学文本翻译的结合体。《茫茫太空寻知音》是一部现实和幻想密切结合的科幻小说经典之作,本文结合《茫茫太空寻知音》的中译本,对科幻小说翻译中译者的素养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68):15-17
小说翻译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假象等值"的问题,可以采用文学文体分析的方法加以解决。本文旨在通过对处于文本不同层次的文体价值展开分析,将文学文体学,一门联系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引入风格翻译研究,旨在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文学文体学应用于小说风格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了探讨,主要从词汇方面分析了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文体价值,并在实例中考察了译者在风格把握方面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从基本的意义传递要上升到文学性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审视中西诗学规范的差异,明确译文的诗学取向,综合运用翻译策略,发挥译入语优势,确保译文文学性的传承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刘淮南先生认为文学性意味着对文学属性的确认,又意味着对文学属性之强弱分析。按照这种说法,应该是先有文学属性的确认,然后才有文学属性的强弱分析。然而他却力主一种文学性的程度论,并否定从文学属性进行文学性研究的路径。这就陷入了一种逻辑悖谬。文学性实际上是文学的根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对文学性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文学活动的整体,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文本或者作家创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