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翻译活动在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翻译活动主体是翻译工作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其身份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译者的翻译策略则会影响原作在异域文化中的形象。本文以《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典故的翻译为例,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晏丽 《英语广场》2016,(12):24-25
本文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英译为例,从文化翻译视角探讨了中医文化翻译策略,指出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认为从文化翻译视角看中医文化翻译,有利于在全球化浪潮下建立中医文化身份,扩大中医文化影响力,让中医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化翻译的第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离散"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的翻译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策略的二分法,从文化离散的角度重新定位异化的翻译,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文化离散"的翻译策略注重在翻译中引进他性文化,给翻译活动提供了多元主体的视角,也是译者反思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卢会会  吕小芳 《文教资料》2013,(8):33-34,49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与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研究显得愈加重要。本文提出,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意象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对其进行恰当的重构和润色,以实现有限时间内的有效文化传递。作者认为,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重构更应该采用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译者的翻译策略,受其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影响,并继而影响了翻译最终的结果。对《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晚韶华》-曲两译本的分析表明,从英语读者的角度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采用了异化策略,即忠实于源语文化的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霍克斯的译本则采用了贴近目的语的归化策略。异化对于源语文化而言固然忠实,但对译文读者而言,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归化对读者而言易于理解,却狭窄了他们的视野,所以应将两种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意义的传达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在强势文学多元系统内,译者往往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而在弱势的多元系统内,则多采用异化式策略.闽籍翻译家严复、林纾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峰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译作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符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互动活动,译者决定翻译目的,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翻译目的。通过对Uncle Tom’s Cabin和《红楼梦》各自两个译本的分析,得出不同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国度和文化等,都会照成译者翻译目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各自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身份经历了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不少学者开始以译者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其中有些学者认为汉学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翻译群体。鉴于此,从译者主体性的三个重要特征出发,对汉学家徐穆实关于《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选取的原因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来探讨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和制约的因素,以期丰富承载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的外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此后中外译家逐渐将视角从翻译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译者主体性问题和文化身份问题自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总是受到文化身份的影响.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目的,将最终决定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淦丽霞 《现代语文》2015,(2):139-141
霍米·巴巴,作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及其"杂糅"和"第三空间"的理论概念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体策略,也展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和现实借鉴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结合中国文化外译的实际情况,试析适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用书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进行描述分析,剖析教学领域翻译中更多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说明在教学领域翻译中,其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即明确翻译策略制约因素特别是翻译目的,根据预期读者的特定文化知识程度,尽可能在译文中充分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有利于译者更好发挥文化中介作用.为译者从事以教学为目的的翻译,教师的教学翻译以及学生英语学习中增强跨文化意识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历来为翻译界学者们褒贬不一。为了通过译作重塑中国文化身份,使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并由此改变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态度,译者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翻译策略和文化翻译策略,但结果却导致译作承载了浓重的西方文化概念,与译者的预期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4.
张云英 《海外英语》2015,(6):132-133
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历来为翻译界学者们褒贬不一。为了通过译作重塑中国文化身份,使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并由此改变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态度,译者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翻译策略和文化翻译策略,但结果却导致译作承载了浓重的西方文化概念,与译者的预期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借助精彩的译文蜚声国际,与此同时离散译者的翻译研究也受到关注,地理、文化、身份等因素均不具有非此即彼理解的二元特征,这些元素交相辉映,建构了一种杂糅性、多元的翻译空间。离散翻译提供了各种文化混杂协商的空间,具有第三空间的特征。本文以空间理论视域的“第三空间”为视角,以刘宇昆译《三体》为例探讨离散译者创造译本构成的杂合翻译空间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文芳 《考试周刊》2013,(88):27-28
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化转向”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女性)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有效途径,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主张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采用女性话语策略,以便译者能在翻译中获得话语生存空间.该翻译理论还从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颖 《海外英语》2012,(7):135-136,146
自译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在自译过程中,译者、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合而为一,产生的译作既具有其他翻译作品的共性,也显示了自译作品的特殊之处。通过对余光中诗歌自译进行剖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其自译作品的特点,得出三点结论,即自译实践是译者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译者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译文的充分性,翻译策略较为灵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策略的相互运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21世纪,文化交流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历史使命推进着文化发展的进程,从而要求我们采取更有利的翻译策略,而这一策略需要更好的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运用好顺畅的汉语,更好地译意外国文化。本文通过对翻译策略的叙述,用动态和辩证的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做分析,得出:不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是与文化、语言、翻译目的、读者、译者等因素相结合的,也只有把这些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文学翻译真正的目的,即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