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30年,德国维也纳大学助教库尔特·哥德尔(Kurt Godel1906—1978),在数学领域发现并证明了著名的不完备性定理,世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一定理虽然是数学领域的重大成果,但由于它在相当深邃的  相似文献   

2.
在形式主义学派数学哲学基本主张中,元叙事、基础主义和绝对主义构成了其现代性的思想特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表明,形式化证明对于论证数学真理是不充分的,这构成了拒绝形式主义的主要理由。伴随着基础主义思想的衰落,形式主义的整体数学观走到了其历史发展的终点。  相似文献   

3.
数学确定性批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柳劲松 《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63-64,84
自非欧几何诞生以来,数学史上的几次重大危机,撼动了数学宏伟大厦的根基;罗素悖论的产生,促进了康托集合论公理化基础的改进;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提出,彻底暗淡了数学确定性的光芒.怀疑、批判是数学发展的真实动力,破除数学确定性的神性观念,重建数学批判性的人文观念,是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数学教育的批判性转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从数学史的“三次危机” ,分析了数学中悖论的实质及其意义 ,由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论证了以数学为代表的形式化系统的功能和局限。悖论的文学化表述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益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一生著述不多,主要作品有《逻辑哲学论》、《蓝皮书和棕皮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学著作,代表他早期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6.
(2)谈谈不完备性、矛盾及开放体系哥德尔定理之前,数学家想到了统一;哥德尔定理之后,数学家抛弃统一的迷梦,更加追求各学科的交叉、联系和融合.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更为准确的说法是,理论总免不了封闭,而世界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7.
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产生的背景是逻辑学和数学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论证了当今数学的矛盾性是无法从本身得到证明的,并且它在数学、逻辑学、哲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期维特根斯坦致力于祛除数学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预设。在数学对象的实在性方面,他主张数学对象并不存在,实在性唯当在科学中谈论才有意义;在数学命题的真理性方面,他则主张数学命题不表达思想,更不关乎命题真假问题,真理性概念也只涉及科学命题。前期维特根斯坦从运算方向上给出了数的形式定义与等式的形式证明。这类定义与证明消解了逻辑主义的发问方式,使得逻辑主义框架下诸如“数学对象存在吗”“算术命题可以证明吗”这类问题丧失了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为克服朴素集合论悖论,构建坚实的数学基础,形式主义者提出了宏伟的"希尔伯特纲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发表使得形式主义的整体目标以失败告终。重建数学基础的问题再次变得迫切。布尔巴基学派应运而生,逐渐崭露头角并迅猛发展,对20世纪纯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至深的影响。无论是从哲学还是数学的视角看,形式主义与布尔巴基结构主义之间既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又有着许多本质上的差异。两者的共性显示了其在揭示数学知识本质上的哲学深度,而两者之间的异质差异性见证了20世纪数学知识多样恢宏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0.
贾国恒 《天中学刊》2008,23(2):34-36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垂青和重视,但有些却是错解,需要予以澄清.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整个逻辑学的中心,对其他许多学科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是有些学科的发端.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反心理主义逻辑观的溃退具有必然性,一是由于其理论自身存在困难,例如他一方面试图摆脱主观唯心主义的束缚,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以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宣扬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他孤立地认识并且严格地划分了本质领域与经验领域、理念领域与事实领域以及绝对性与相对性等概念;他对怀疑主义的态度也有待商榷.二是由现代逻辑的发展需求所决定.随着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乔姆斯基的心理主义语言学的出现,人工语言和形式系统的局限性日益显露,重返自然语言成为逻辑学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馆     
刘玮 《中学科技》2009,(4):12-13
鹏飞和皓天一起从报告厅出来,睡醒了的皓天兴奋地向鹏飞讲述他在听报告时做的那个梦。鹏飞听了禁不住笑了起来:“哈哈!没想到你在梦中也能听报告!不过你的梦只是我们报告的一部分。哥德尔不是什么王,他是位数学家。你梦中的那座雄伟的宫殿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王宫吧,哥德尔正是那个时期这座数学王宫中的数学之王。  相似文献   

13.
从芝诺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出发,在讨论牛顿经典力学公理化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大统一理论和超弦理论等现代物理学的内在逻辑问题,并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数学发展中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及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创立、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等几个理论的突破为线索,探讨了数学真理观的演变,提出了数学真理观的二元论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为消解传统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对心灵与行为的相关问题做了专门论述。他在批评经验主义理论和叔本华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生活形式的背景下阐明了对该问题的基本看法。他一反视意欲为行动内在动因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意欲就是行动的全新看法。维特根斯坦意图再次告诉人们的是,要在生活形式中、在语言游戏中去理解和使用意欲和意图等概念。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哥德尔优先于塔斯基发现了算术真概念的不可定义性,这导致有的学者对塔斯基定理乃至塔斯基真之定义理论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得到消除:首先,哥德尔只能"发现"而塔斯基却能给出严格的形式证明,原因在于塔斯基提出了严格的真之定义理论。其次,这个理论同样对哥德尔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的T-语句和T-约定使得哥德尔定理的证明不必再回避使用真概念,使得语义证明成为可能。最后,塔斯基的真之定义理论还可以导出一系列不可定义性的推论,即"广义的塔斯基定理"。这些推论超出了哥德尔的发现,对于真之问题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观有前期、中期和后期之分。在1928年之前,数学的强证实观点是维特根斯坦的早期观点;从1929年至1933年是维特根斯坦中期思想时期,1934年至1944年基本上是其后期思想时期。目前,学界关于维特根斯坦中期数学哲学观的阐发尚较鲜见。那么,作为其前期与后期数学哲学思想转变的纽带,维特根斯坦的中期数学哲学思想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本着这一目的,文章着力分析和阐述了维特根斯坦中期数学哲学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曾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在穆尔授课期间,维特根斯坦是最令他头痛的学生。维特根斯坦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一堂哲学课常常会被他搞成了维特根斯坦提问、穆尔一解答的答辩课。甚至在休息时间,维特根斯坦也穷追不休地提问。  相似文献   

20.
哥德尔定理让我们看到数学演绎推理的局限性.但是,数学本身又能通过推理论证自己的局限,这就显示了数学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