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缅两国的边界形成和划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之后,中缅边界问题产生,并在20世纪前期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片马事件和班洪事件。1960年,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两国之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章对中缅南段边界问题和班洪事件作了全面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缅两国的边界形成和划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之后,中缅边界问题产生,并在20世纪前期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片马事件和班洪事件。1960年,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件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两国之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章对中缅南段边界问题和班洪事件作了全面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印、中缅边界划分问题是新中国边界谈判实践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特例,中印边界的划分至今悬而未决,而中缅边界的划分早已成为中外边界谈判的楷模。本文以个案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剖析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若干因素,以求探索出影响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即将投入运营,但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缅石油管道的差异化合作模式容易产生纠纷。此外,缅甸特殊的政治体制、项目本身复杂的投资主体复杂性及项目的建设及运营的特殊性都意味着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容易产生国际争端。本文在讨论了当前可以选择的四种解决中缅油气管道争端的法律途径,重点讨论了各种法律途径的优势与缺陷及局限性。最后,本文分析了另外三种可能解决中缅油气管道争端的法律途径,认为中国要根据具体的争端并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应灵活运用外交和法律手段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5.
梳理了两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渊源及两国边界的复杂划定,由此考察了中缅边民的国家认同过程:模糊、清晰、淡化;并认为两国关系的长期友好与边界划定,对分居两国的民族保护密不可分——“国家”这一划界并未对民族的“割裂”造成损伤。由此认为,中缅两国的边界划定及其显现出来的双边关系,对反思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民族的划界问题具有特别的哲学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缅两国在各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缅甸华人对学习汉语的需求不断增加,缅甸的华文教育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目前境外华文教育水平远未满足境外华人对学习汉语的需求.因此需加强研究缅甸华人汉语使用情况,探索境外华人汉语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推广境外华人使用汉语,促进中缅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7):28-29
随着中缅双边贸易、投资的迅速增长,人员交往的日益密切,中缅双方增进了解、加强互信往来是大势所趋。但是当前缅甸社会中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仍然存在,影响中缅两国的"胞波"友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缅甸的社会文化因素,达到通过汉语教育教学增进缅甸对中国了解、巩固双方友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缅两国是传统的友好邻邦,双方政治经济交往源远流长。随着近年国家"走出去"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缅甸民选政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缅甸市场。但由于中缅两国传统文化、职场文化、现行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中资企业的劳资问题层出不穷。以莱比塘铜矿为例,就目前在缅中资企业劳资关系的概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问题的事例进行分析,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可为在缅中资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缅甸与印度两国关系经历了从互相批评、敌视到互相接近并合作的转变过程。新世纪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迅速升温,两国高层互访增多,缅印迅速“接近”。缅印两国关系由冷转热、相互“接近”的原因何在?文章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外交、军事、非传统安全等角度对两者“接近”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背景资料】材料一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三次会晤于2004年7月26日至27日在新德里举行。7月27日,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拜会了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和外交部长纳特瓦尔·辛格,并向曼莫汉·辛格总理转交了温家宝总理的信。此前,戴秉国与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迪克希特在友好、合作和建设性的气氛中举行了会晤。双方同意,下次特别代表会晤将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在北京举行。材料二中印边界问题不应成为两国发展其他双边领域关系的障碍,而应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本次会晤有助于进一步维护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为边…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于1942—1945年两次进入缅甸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国军队入缅抗日,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早日结束太平洋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仅就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日,作一评述。 日军侵缅,仰光失陷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抢夺法、英、美、荷等国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掠夺这一地区的丰富资源,在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时还向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大举进攻。1942年初,日本军队的两个师在泰缅边境集结,准备进犯缅甸。英国英缅军司令赫顿匆忙命令史密斯中将率领没有丛林作战经验的印度第17师和一个未经训练的缅甸师防守泰缅边境。1月20日,日军第15军第33、35两个师团从泰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可选择上升为"国族"或"民族国家",前者处于全新的国家范围内,后者则是自成一体,构建范围更小、种族类别更加纯粹的组织。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秉持坚定不移的领土认同,实现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相互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站稳了脚跟,并自觉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形成统一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总结了民国时期中缅边界问题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独立厅举行的,因此,也叫作"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是历史上亚洲和非洲国家在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下讨论与亚非人民切身利益有关的共同问题的第一次会议.1954年12月28-29日,缅甸、印度尼西亚、锡兰、巴基斯坦和印度五国总理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举行会议,讨论同年4月28日-5月2日在科伦坡召开的第一次南亚五国总理会议上所提出的召开亚非会议的问题.经过讨论后,一致同意由他们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并决定于1955年举行.  相似文献   

14.
新论摘编     
日俄战争对近代中韩关系的影响在日俄战争期间,中国清政府与大韩帝国都曾宣布“局外中立”,却一同沦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直接遭受日俄军队侵略的一对“中立国家”。不仅如此,两国的双边关系也受到直接的影响,如两国边界问题及渔业利益纷争就没有得到中央政府层面的及时协商与处理,从而成为此后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悬案。在1905年9月俄日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中,中韩两国的领土主权更是成为日俄两个帝国主义之间分赃的牺牲品,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保护国”,与中韩两国公使级外交关系的终结便是其直接的后果,从而,导致了中韩两国及其双边关…  相似文献   

15.
刘顺然 《新高考》2006,(1):12-14
国内部分 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这标志着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法战争结束后,根据李鸿章与法使巴德诺于1885年6月9日签订的《中法越南条约》第三款:“自此次订约画押之后起,限六个月期内,应由中、法两国各派官员,亲赴中国与北圻交界处所,会同勘定界限。”法国于8月份派出的勘界官员为:总理勘定边界事务大臣浦理燮,勘定边界官师克勤、倪思、狄塞尔、卜义内、巴律等六人。  相似文献   

17.
最近,腾冲县图书馆收集到一批较为珍贵的古籍,经过初步鉴定,有100多种,1800多册书籍可编入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其中,腾冲籍近代学者尹梓鉴先生的五种手稿《老困游记》 (2部)、《云南初勘缅界记注释考证》、《缅甸史略》、《缅甸史略——附中缅交涉》、《实物要录》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为研究东南亚历史的重要资料。尹先生曾留学日本,通晓英文、熟悉几种民族语言,曾同中缅勘界专员尹明德编写界务报告。他的《云南初勘缅界记注释考证》为  相似文献   

18.
我们畹町市幼儿园地处中缅边界,与缅甸只隔着一条30米宽的小河。从畹町这里走过九谷桥,就到了缅甸的九谷市。每天清晨,缅甸九谷市的小朋友在父母的护送下,披着晨曦,到我们幼儿园来上学。这里上学如同赶集。不论晴天雨天,从来没有间断过。到  相似文献   

19.
1967年6月,仰光发生排华事件,导致中缅关系分裂。初期,双方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相互指责、攻击。从1968年开始,两国都开始不同程度减少对抗,缓和与对方的关系,开始重新接近。1970-1971年,北京与仰光重新互派大使赴任,1971年缅甸最高领导人奈温应邀访华,中缅关系实现正常化。两国关系的破镜重圆,主要源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需要,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化,也是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继2006年10月8日就任日本首相不满两周的安倍晋三访华之后,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应邀访日,这一事件扭转了中日两国长期无两国首脑互访的现象,使中日关系出现了积极好转并有可能继续升温的势头,此行被称为"融冰之旅"。那么,温家宝总理"融冰之旅"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