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1988年王干、费振钟发表第一篇评介苏童的文章至今,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已走过了30个年头,并因之形成了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的四个视阈——先锋、历史、女性、南方。"先锋"是苏童小说最先得以展示并获得接受者呼应的视阈,其中"意象"和"叙事实验"两大视野成为既定视野,"先锋"也由此成为了文学史对苏童的最初定位;"历史"是学者们就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与个人、历史与现实、历史欲望学等命题展开的期待视野,有待进一步深化;"女性"是对苏童小说创作的"红粉情结"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视野的丰富与开拓,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南方"不仅是苏童接受的既定视阈,而且还开启了诸如"叙事空间""小说地理"等新的期待视野。当然,接受研究中与"历史"相关的如"现实问题"等,也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童年意绪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并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他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童年的"修辞想象",是基于童年的"超验想象",将自己的童年体验移植到小说中,使小说形成氛围浓厚的童年意绪。而这一切,均是基于苏童的童年经历与童年意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苏童的"童年与成长"系列小说是一组以作家亲身经历过的童年记忆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这类小说以回忆的笔触,非成人化的视角讲述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游荡于"香椿树街"的一个个少年的故事。这种回忆式的写法蕴含了作家真实的生命体验,同时特殊视角的运用也体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作品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创作特色来看,苏童是一个对自己童年记忆十分倚重的作家,而从具体的创作实绩来看,对少年成长题材的关注几乎贯穿了苏童创作的始终。苏童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灵魂的真诚探索为“60年代人”成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出了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诠释。然而,苏童对自己“匮乏与缺损”的童年的执著回忆和想象,一方面反映出作家对当下现实表现和把握的无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普遍的创作特点和艺术困境,即成长于荒芜岁月的特殊历史际遇使之对现实抱以“旁观”的写作姿态,习惯于以对童年记忆和成长体验的书写来表达对现实沉重的焦虑与迷惘,而这正是苏童与现实之间独特的精神通道,也是其创作的个性与风格所在。  相似文献   

5.
苏童的华丽与奢靡是少有人及的,他的文字世界不仅有瑰丽的想象,阴郁的心灵,更有人性深处被撕裂的伤痛与苦楚。苏童的"南方世界"正是从其人物群像谱系及纷繁的意象中呈现出来,即从充满腐败、堕落与魅力、诱惑的南方精神中进行呈现的。  相似文献   

6.
别有意味的色彩语言——苏童小说语言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运用是苏童小说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认为色彩的陌生化使用是苏童创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以文本为对象,具体分析了苏童小说色彩语言的意味。苏童对色彩的使用已经具有现代色彩意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事物色彩的简单描摹,他突破了传统色彩意义,在描绘色彩时,甚至将客观事物色彩进行改变,融入主观的感觉。究其原因,这与苏童的创作心理、童年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色彩运用是苏童小说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认为色彩的陌生化使用是苏童创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以文本为对象,具体分析了苏童小说色彩语言的意味。苏童对色彩的使用已经具有现代色彩意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事物色彩的简单描摹,他突破了传统色彩意义,在描绘色彩时,甚至将客观事物色彩进行改变,融入主观的感觉。究其原因,这与苏童的创作心理、童年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河流的秘密     
苏童是当代具有强烈唯美写作倾向的先锋小说家,他以令人惊异的想象天分,为我们充分展示了枫杨树故乡小说(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新历史小说"(如《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独特的美学气韵。苏童的散文起点也很高,一上手就显示出不凡的写作功力,呈现了小说家面对世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方面的另一种真实。苏童的散文细腻柔韧,文字典雅优美,叙述温婉凄迷,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动。苏童是一个情感型的作家,他的散文写得很怀旧,很温润,带有江南小镇独特的印记和情调。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童年的人和事。苏童以惯用的童年视角,娓娓道来,细致但不琐碎。代表作品如《童年的一些事》《雨和瓦》等。二是世态。这类文章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代表作品有《说茶》《饶舌的益处》等。三是谈艺文章。苏童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谈自己对写作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作品有《想到什么说什么》《虚构的热情》等。从艺术上看,苏童散文想象奇特,飘逸洒脱。他的散文一般没有所谓的点睛之笔,但构思灵巧,总能把我们带向一个又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意外惊喜。意象绚丽是苏童散文的又一个特点。他常借用影像艺术的整体感、画面感和情节律动,构筑扑朔迷离的意象,从而为散文叙述增添新的质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苏童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自行车之歌》《雨和瓦》《三棵树》《飞沙》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散文《河流的秘密》。这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从对河流的崇敬和忧虑写起,在字里行间,河流优美的诗意与隐晦的象征浑然一体,表达了作家内心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真实。  相似文献   

9.
苏童在其创作中流露的种种灵气与唯美,与其生长的南方故乡无法分割。文章结合南方特殊的地理风貌及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从苏童作品中缭绕烟雾的神秘苏州河畔、凸显在历史舞台上的女性主人公以及缠绵细腻包含情愫的语言构建,探析苏童在文学史上作为南方作家的独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苏童的创作中,屡屡出现的童年书写实则有着丰富的内蕴。异于寻常的美好童年书写,他是借助暴力、晦暗的童年书写来触碰那段历史的伤痛,在其童年书写的内蕴中反顾时代和人生的悲剧。本文以苦难为焦点,对苏童短篇小说童年书写中蕴含的历史之痛、人性之恶、生存之苦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1.
苏童的南方小说总是用一个个意象组成的,丰富繁杂的意象又和故事情节配合得十分默契,苏童用这股意象之流将画面、情感、文字完美地融合起来。他的枫杨树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就有大量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其中有动植物意象、风物意象、颜色意象,它们共同演绎着忧伤、晦暗、绝望的南方世界。  相似文献   

12.
威廉·福克纳和苏童,一个是20世纪美国的文坛泰斗,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出色作家,都有着浓郁的南方情结。本文试着从二者与南方的复杂情结入手,解读蕴涵在其中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3.
苏童的目光总是迷恋于历史,热情总是指向过去。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供他游戏的“无底棋盘”,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时空里自由飞翔,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哀伤的传奇。构成苏童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是三大类意象群落:(1)旧城少年;(2)逃亡与还乡者;(3)红粉。这些人物在南方阴霾潮湿的天空下生老病死,梦呓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寓言,共同构筑了南方颓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这篇散文写得很温润,很怀旧,晶莹瑰丽,自然大气,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潮湿气息和鲜明的童年情绪。那在细腻的笔触中逐次呈现的遥远的生活经历,那因作者温情脉脉的描述而熠熠闪光的敏感少年的心事,那从容不迫地融合了雨水味道的优美文字,都集中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我的阅读中,悄然绽放,绚丽,温暖。说真的,遭遇这样的文字,的确是一种幸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文学中颇具个人特色的作家,苏童塑造了无数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个具有独特视角的故事情节,无论是"枫杨树乡"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亦或是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读来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阴郁颓废气息。苏童一直对人性一元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拒绝用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或者反面的、消极的意义去囊括整个人性。人性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苏童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现人性阴暗的一面,并叙写阴暗人性所带来的悲剧结局。本文针对苏童八九十年代中短篇小说,分析其中共同包含的阴暗人性和悲剧宿命元素。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段真切感人的心路历程。从童年到成人,从梦想到现实,从获得到失去,伴随着忧伤、喜悦和怅惘,作家苏童追忆了自己生命中的“三棵树”。“三棵树”,这个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是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也是引发了作者童年梦想的起点:火车站前面有“南方罕见的牲口”、“围着白羊肚毛巾、脸色黝黑的北方农民”,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相似文献   

17.
《碧奴》是苏童沉寂许久的一部力作,它述说了关于一个女人千里寻夫的故事,一个持久、艰辛的历程,呈现一个女人柔韧、坚强的品格。《碧奴》中,对于"眼泪"的书写是苏童煞费苦心的一个环节,对"眼泪"的表现形式"哭泣",他作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描写,"眼泪"贯穿整个文本,赋予"眼泪"这一种人类感情表达方式以更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9.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凭借其超常的艺术想象和锐意求新的作家本能发掘出"枫杨树系列"、"红粉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等极其丰厚的文学资源。以童年记忆和成长体验的书写来表达对现实沉重的焦虑与迷惘,通过对自己"匮乏与缺损"的童年的执著回忆和想象,苏童找到了自己与现实之间独特的精神通道和小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和苏童,一个是20世纪美国的文坛泰斗,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出色作家;一个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地构建约克纳帕塌法体系,一个是絮絮叨叨沉醉于枫杨树村、香椿树街的烟雨沧桑中无法自拔。由于相同的南方情结,他们走到了一起。试着从二者与南方的复杂情结入手,可解读蕴涵在其中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