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理解人性是人类增强伦理的核心问题。生物保守主义和超人类主义作为人类增强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它们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展开的争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生物保守主义主张,人性是给定的,我们不应该改变它,人类增强会改变人性因而应受到约束和管控;超人类主义则主张,人类是不断进化的、富于创造力的物种,人类增强可以突破人性的限制因而应予以鼓励和提倡。对两种人性观的分析表明,生物保守主义的人性观不能说明生物技术增强与社会文化增强之间的道德差异,而超人类主义的人性观则无法说明人类增强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人性,并且两种人性观都会遭遇休谟的是与应当难题。因而,两种不同的人性观都不能为人类增强问题提供真正的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2.
约翰·威廉斯1965年塑造的"斯通纳",浓缩了人类在20世纪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经历与精神超脱。他的独特声音与悖反行为,是对个体身份异化的一种伦理质疑。战争作为人性的试金石与分水岭,工业社会伦理环境要求个体必须在"浮士德精神"与"斯通纳心灵"之间做出选择:斯通纳在大学教育之后,经历了浮士德走出书斋后的四次人生追求,追寻自身在当时社会的伦理价值;也或在内心深处坚持的自我身份遭遇四次异化后,做出回归人性的伦理选择。社会环境对斯通纳不断地"否定",促使他在伦理两难中发现内在自我,从而,走出文明进步对个体异化的假自治环境。在文学、爱与生命意识的交融中,形成与当时社会伦理环境鲜明对照的人性存在:"斯通纳心灵"。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从伦理批评角度审视《宠儿》中塞丝的杀婴行为,可以获得更宽广的阐释空间和多重的意义,从而深化对这一悲剧的理解。塞錾杀子的行为虽然是出于母爱,但严重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违背了自然法则与社会伦理规范,是人性伦理倒退的表现。塞丝杀子不仅剥夺了女儿的生存权、而且也使女儿丧失了反抗、逃跑、斗争的机会,其行为的合理性、必要性是值得商榷的。从悲剧发生的社会背景、黑白种族文化关系分析,塞丝的杀子悲剧是奴隶社会灭绝人性的悲剧,是黑白种族文化冲突的伦理悲剧,也是白人人性丧失与文明倒退的文化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罗姆认为以往的伦理只强调个人单方面服从社会的极权化的伦理标准,这严重地遏抑了人性的健康成长,而现代伦理应该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充分懂得人性,由此他举起了人本主义旗帜,提出了一切要有利于人性健康成长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及其范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皆可以从人性中找到答案。生态危机不仅是工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迷失自我的结果。通过探讨环境危机的人性根源,阐明生态伦理得以可能的人性论基础,说明只有完善人类自身,环境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6.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康德基于人性的改恶向善与道德完善提出了伦理共同体的社会理想,其实质是道德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整个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提出了自由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虽然都是自由的共同体,但在基本立场、出发点、实现条件、性质、自由内涵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联合体思想是对康德伦理共同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8.
《野性的呼唤》作为杰克·伦敦生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表达的生态主义及自然主义具有划时代的社会价值。以环境伦理学及自然主义观作为切入点,探究《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意义及自然主义价值。《野性的呼唤》以狗为主角,通过对淘金者们在荒野工作中的描写,鞭挞了工业革命时代美国社会唯利是图的恶劣风气;作者通过对自然伦理、动物伦理及社会伦理的相互关系描述,大力批判人们奴役动物、颠覆伦理、妄想征服自然等欠缺生态危机意识的愚蠢行径。作品的自然主义不仅具有呼吁生态保护、预警生态危机等价值,还通过结局巴克的"狼性回归",升华到了人性回归、解决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校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以美国越战为背景,通过对弗兰西斯.桑兹上校等人的叙事,反映了作者对美国越南战争的伦理思考。揭露了美国出兵越南的动机是遏制共产主义、美军在战争中虐待俘虏和强奸妇女的兽行、滥杀无辜的暴行、使用生化武器等反人性和违背伦理的行为,这场战争是时代和民族的悲剧,更是伦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校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以美国越战为背景,通过对弗兰西斯.桑兹上校等人的叙事,反映了作者对美国越南战争的伦理思考。揭露了美国出兵越南的动机是遏制共产主义、美军在战争中虐待俘虏和强奸妇女的兽行、滥杀无辜的暴行、使用生化武器等反人性和违背伦理的行为,这场战争是时代和民族的悲剧,更是伦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伦理困惑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众多机遇和福祉的同时 ,也对社会伦理产生了冲击和挑战。处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信息共享与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存在诸多伦理困惑和道德冲突。必须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研究 ,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目前 ,应确立和强调以下伦理原则 :为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关怀人性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责任原则和自律原则  相似文献   

12.
伦理问题是张翎小说的重要症候,是人物悲剧命运的症结和自我救赎的钥匙.从当今世界伦理形态的核心——文化伦理来说,张翎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寓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谐互补、交汇杂糅的伦理文化本质.张翎将人物置于伦理困境中反复考量道德与人性的张力,以传统伦理抵拒现代人性的沉沦,以五四运动个性解放、平等独立的伦理思想抵拒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张翎将目光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与大洋彼岸,寻求救赎的窗口,探索人的终极意义与苦难救赎的可能性.张翎的伦理思想与道德思考体现了她对社会的关怀与对至善人性的呼唤,对现代人格真善美的形塑、人伦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世纪末推出的一部力作,也是他"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分析《人性的污秽》中两位主人公对本体身份的自我放逐,解读人物多重身份背后的人性的污秽,从而揭示当代美国存在的社会危机,表达出对人类追求本真自我的希冀。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跨学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应当是如何以前沿的人文学科的思维关心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了解它的走向和利弊,以建立适当的科学伦理学及社会伦理学,使得科学拥有人性、人道等人文主义的美德,进而促进社会伦理的建立.我们应当培养出有前瞻能力、有思想、有人文智慧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21世纪人类正面临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对人类思维和伦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先驱薄伽丘的《十日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文学、文化乃至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而作品的伦理革新精神是其不朽价值的主要体现。它一方面无情地讽刺、批判旧的中世纪封建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又不动声色地描绘出新的伦理理想。《十日谈》所倡导的人类智慧与自然美景和谐共荣的自然伦理观,回归人性、融入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尊重女性、爱情平等、婚姻自由等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均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改良社会的思想是贺拉斯·曼公共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探索教育与人性、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贺拉斯·曼形成了教育是人类趋向完善的加速器、教育是捍卫共和国自由的堡垒以及教育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道德事业等教育思想。贺拉斯·曼教育改良社会思想的形成受到第二次宗教大觉醒运动中人性进步观念、社会改革精神以及颅相学教育观念的影响,源于他对通过教育解决美国社会问题的不断思考与实践。贺拉斯·曼的公共教育思想与实践促进了美国公共教育的复兴和共和精神的传播,但公共教育却并非是治愈美国社会弊病的解药。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思想中,有孟子人性善与荀子人性恶的立论。二者表面针锋相对,实则殊途同归。孟荀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何为人性,进而得出了人性是善是恶的价值判断。立论不同,伦理思想的论证方式与向善的途径则不同,但二者皆依其对人性的判定,设计致善的途径与方法,并进而思考基于此人性,如何达致社会大治,天下太平。表面看,荀子以人性恶立论,对人性的看法比孟子消极、悲观、现实,但他并未由此走向悲观,成为宿命论者。相反,荀子更加强调后天学习与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要积极"肯为",人人都可成为道德高尚之人,涂之人可以为禹。从社会层面讲,在社会动荡年代与社会转型期,人性恶立论为建立公民底线伦理与公共伦理道德奠定了理论基石,而底线伦理与公共伦理又为调节公民的日常行为与公共生活行为提供了有效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哈金作品《等待》中孔林的三角恋爱关系从伦理身份、家庭生态关系,客观伦理环境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孔林与妻子淑玉和情人吴曼娜三人之间20年的感情纠葛经历既构成小说的叙事线索,同时也是两条分明的伦理线。通过对这两条伦理线的梳理,论证在小说中所描绘的特定年代背景下社会各种扭曲伦理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人性的异化和伦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主义具有多重进路,主要有道德世界主义、政治世界主义、文化世界主义、社会世界主义以及批判的世界主义等。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二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争;三是关于世界主义是否是欧洲中心论的。世界主义作为一种建立在普遍主义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全球伦理",因其理念论、理性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倾向,遭到很多批评与挑战。通过世界主义特殊的伦理视角对人性形象的重塑,使得作为"涉身伦理"的世界主义呈现出更多的活力与张力,它认可普遍性和特殊性、全球化和地方性的统一,但更加强调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与人类境遇的特殊性,更能应对多元时代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英美最早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社会生态伦理严重失衡的转型时期。失衡的社会生态给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处境面临巨大的挑战,人性遭受严重扭曲,精神遭受痛苦的折磨,始终在无尽的深渊中绝望地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