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善是西方伦理学一直以来研究的主题。德国古典哲学后期,对于善和道德的定位渐渐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即将道德行为的标准全然安置在个体动机的善性上,黑格尔将这种道德形式称之为"良心论"或"信念论"。"良心论"本来旨在阐释个体道德行为的崇高性,但同时它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主观性。黑格尔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普遍以"讲良心"作为行动准则,那么良心的善必然会异化为"伪善",由此他展开了"善—良心—伪善"辩证关系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论述所有权这一章的第47节到48节,讨论了这一主题即我、身体、意志的关系。在这两节中,我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概念而提出的,相对于普遍物来说我是特殊之物。因此,我作为实体性的存在必然具有直接性的定在与规定性的内在定在,即身体和意志。而身体主要是作为所有权的对象,意志,正因为我有了这意志才拥有了对身体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个体道德是以道德的内在需要为主要特征的,随着道德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日趋重要,如何建立个体的主体道德,实现个体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是大学生追求一切自我完善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异同,存在许多不同见解.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二者经常混用,但在学理上作出分辨仍然是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将采取黑格尔式的立场,将"伦理"看做实体,而将"道德"理解为精神,即"伦理"与客观世界的现实运动及其过程、环节相关,而"道德"主要与主观世界的意志自律和意图显现相关.并且我们还将从这一角度考察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的概念所指及其关联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伦理和道德的区分是黑格尔伦理学的特色,这与其把伦理学奠基于"精神"之上而区别于康德把道德哲学奠基于"理性"之上有密切关系.首先对"精神"与"理性"作概念上的厘清,进而论述黑格尔对主观性道德中的任性的批判以及如何在伦理义务中实现真实的自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自由意志这一核心概念,并将其根植于黑格尔的抽象法体系当中,试图从自由意志的角度来解读黑格尔抽象法体系中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良心在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有着"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的本质区别。道德阶段的"形式的良心"是个体纯粹抽象的主观自我确信,自我意识在缺乏绝对反思的情况下容易使良心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而伦理阶段的"真实的良心"是以善为普遍化要求的一种伦理设计和价值追求,规定着道德主体相应的客观行动标准和义务要求,能够避免良心走向恶的可能性。当"真实的良心"真正具有伦理性性格时,自在自为的善和自由就会实现,而现实的伦理精神就会以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实体定在——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彰显出来,真正实现了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道德教育仅仅注重道德的社会功能,将道德看作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必然遵守,从而使道德成为一种限制人的工具,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道德的个体功能将道德当作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手段,并回归到道德的本真上来。可以说,道德的个体功能内涵非常丰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应从对道德功能的全面拓展、理解和人们对道德内涵的全面把握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和论证道德个体功能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哲学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哲学。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是主体中心性的哲学。然面而,康德的主体中心性学和如果离开了交互主体性理解,就是不可思议的。但康德的交互主体性思想被束缚于他的主体性原则的视域内。黑格尔哲学力图跳出康德哲学的纯粹思辩的、主观性的局限,但他由于最终始有发展出一个交互主体性的视域,同样没有超出这种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伦理世界为绝对前提的道德世界和解模式,是对现代伦理世界的现象学考察.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和谐是预定的,因而道德意识是以背反式存在的;道德意识这种“颠倒”的存在,即是伦理精神的“对象性表象”存在——伪善.在道德自我的统一中,通过道德语言的中项作用,个体道德的罪过得以宽恕,伦理普遍意识得以现实存在,伦理普遍意识与个体道德行为得到相互承认,达到和解.伦理精神以“理性直观”的形式保存于道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家庭和民族作为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对"伦"的本性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形成了其在思辨中所建构的"伦理世界观"。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指出了"伦"的最终归宿,即"伦"最终以法、道德与伦理的现实形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从康德到黑格尔,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由道德的主体变为伦理的主体,由“善良意志”的先验主体变为伦理实体下相互承认的互主体。这种主体的嬗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变,而是对康德所代表的传统主体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超越、甚至是一种颠覆。黑格尔主体的颠覆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主体向互主体的过渡,也是道德向伦理的过渡,为道德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伦理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14.
浅谈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意志是学生获得优异成绩,实现远大学习目标的重要主观条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对于他们学有所成,使之成为具有新型个性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学习意志品质的特性,弄清影响学生学习意志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意志进行悉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which reflected public schooling and its legitimacy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feudal societies to modern societies. The concept of school reflects the Hegelian theory of Bildung and the concept of modern society. What makes Hegel’s philosophy interesting is his conviction that the processes of Bildung can take place only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in the highly organized forms of human interaction regulated by those institutions. H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 according to Hegel, depends exclusively on institutionalized forms of interaction. In modern society, pedagogical institutions have a specific function: on the one hand, schooling is essentially an institutional form of initiating the process of Bildung in which an individual acquires culture and applies it to life—a life which consequently becomes consciously led by an individual self; on the other, schooling is essentially a way for modern society to ensure its self-preservation by preparing the individual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civic society so that she or he can take part in the economic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现象学》等著作中,黑格尔从主奴关系———人类最早的人际关系入手,揭示了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定历史形态。他指出,自我意识诸形态存在的前提是由于生命和欲望;个体性自我意识在主奴的生死斗争中产生,其前提是相互承认;通过劳动,奴隶个体的自我意识回到自身。黑格尔进一步认为,整体是民族,是国家,其本身是一个个体,个体性的存在与统一的整体在现实的辩证运动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人的道德完善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是社会变革时期所产生的阵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五爱”、“三德”,努力提高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准,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8.
荣辱观是道德功能和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和实现的内在动力机制;荣辱观是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荣辱观是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根本.因而,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建设的根本和关键,就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我国的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真正提高我国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组成的,一切的社会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相互交往构成的。所有的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归根结底都要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反映出来,而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形成了比较稳定鲜明的个人品质后,就充分地体现出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原则和规范。因此,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品质的建构,必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