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善于“以物兴怀”“托物伸意”,具体为以物寄志、即物寓情、借物议政、假物明理、托物讽刺等.在表现艺术上,咏物诗惯于横向参比而不同于咏史诗的喜欢纵向(古今)对比;咏物诗往往更加富于想象与联想,甚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乃至遗貌存神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08,(Z9)
【技法阐释】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  相似文献   

3.
[技法阐释]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  相似文献   

4.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5.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一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它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情景交融、物志合一、事理相通。仔细品味,总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教师应把握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来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相似文献   

6.
NA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结构.能进入状心式NA结构的词有一定限制。它与同形主谓式不同.其语义有比照和比喻两种,比照又有实比和虚比的不同.实比是基于实际状况的估量,虚比有夸张意味.比喻是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虚比和比喻都包含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有些相似但不同.NA结构体现了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蝶与义山     
李商隐写蝶继承了前人的创作传统并加以创新,最能体现其蝶诗成就的是运用象征手法的托物寓怀之作。这些蝶诗,实现了内容从纯客观描写到主客观结合、情感从类型到个性、艺术表现手法从虚到实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8.
“诗可以兴”的最初着眼点不是文学的艺术特征,而是首先教化。其类比外推思维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通感。其外化特征是比德与隐义在创作和批评中的笼罩,而“诗无达诂”正是基于以物寓志的一个衍生物。其方法论意义是物象比附和对诗歌意旨的尝试模糊化,并形成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咏物诗,大约30题40余首,从中可看出唐音与宋调之流变。稼轩咏物诗中,有托物兴寄、寓言写志者。可与“稼轩体”相发明,盖传承六艺之比兴,较近唐音之宗风。唱和诗与连章诗追求因难见巧,注重自出手眼,有宋诗之超胜意识在。稼轩咏物诗又或妙脱蹊径,以指见月;或寓物言理,藉象得意,诗思不犯正位处,有宋人之创造思维存焉。  相似文献   

10.
虚实并举辩证统一 诗境是物(客观)与情(主观)的辩证统一,是实(实写)与虚(虚拟)的完美和谐。仅有实,而无虚,其意不远,其境不阔;仅有虚,而无实。其意飘,其境渺。只有有实有虚,虚实兼顾,才能协调地拓展与升华,形成意深境远的效应。所以,读诗品境要体验诗人是怎样处理实与虚二者关系的,从中体会意境的和谐完美和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1.
明喻和隐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段,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们对明喻和隐喻的理解来自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知,并依据相关语境和文化模式。鉴于明喻和隐喻在交际表达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两者的差别和联系作初步分析,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 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网络符合认知规律,有益于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和语言构建能力.本文探讨的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概念隐喻形成和理解的过程以及它派生的词汇网络系统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人类表达、思维、认知的诗性方式,它是通过同甲对象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象来婉转曲折地认识甲对象的,认知功能是其本质属性。比喻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各种各样的基础。对于比喻,可从——定义、构成、基础、逻辑分析、结构分类、显和潜、零度和偏离、功能、运用等多方解析,从修辞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三个层面观照,方能识其"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而思想隐喻在隐喻中抽象性更强,只有通过有效的映射才能更好地认识思想隐喻,这也正是认知隐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文章通过大量的例证对汉语思想隐喻的认知框架进行概括,并在认知框架内对思想隐喻的类型进行细致的划分,进而总结出思想隐喻的特点以及其间所体现的认知隐喻映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作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几乎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认识的角度,通过相关的例子,对隐喻的本质作了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比类思维源于先秦,就“类”而言,中国的“类”概念,外延宽泛,中国比类思维散见在先秦诸子文献中,中国在先秦时就有了隐喻,究其发端,在比类思维。比类促生隐喻、促进认知、更助推了先秦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发话主体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在具体的修辞实践中发生的言语现象,也是发话主体的大脑及其感觉器官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活动状态的功能特性。它和原始思维、儿童思维有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当外界不同事物的信息进入发话主体的感官并向大脑神经中枢传送时,因其具有某种可感觉的相似性,而发生在发话主体联想活动中的相异现象改辙换道以求同一的心理信息处理过程。因此,相似性和相异性是构成比喻缺一不可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在论述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喻理论的词汇习得与教学:重视基本范畴词汇习得及其隐喻意义;借助隐喻深入理解一词多义,把握多义词的语义理据;熟悉英语的隐喻思维,注意英汉词汇隐喻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思维的方式.尽管隐喻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具有四个主要特性:非任意性、生成性、系统性和多维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及其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具体实例重点分析了在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和阅读教学中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相关教学的重要意义,旨在加强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对培养隐喻思维去认识世界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行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英语词汇与阅读教学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