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年伊始,湖北日报荆州、恩施等五个记者站就顶着寒风,下到革命老区,为新的一期《记者写真》专栏采写稿件.他们走访了许多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地方,找了许多老区的同志交谈,虽占有材料很丰富,却本着厚积薄发的原则,各自写出的成品稿件只有几百字.但是,短稿在《老区行》同一个主题下集纳起来,形成了很大的合力.一年来,记者部为了锻炼驻站记者“快、短、活”的采访写作能力,已组织新闻性专栏《记者写真》专栏见报22期,发稿130多篇.这个专栏已受到读者的喜爱,纷纷来信来电给予称赞.保持专栏的新闻性,这是《记者写真》从创办之初就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自开辟了《致青年记者的信》专栏后,我总先翻阅这个专栏。这个专栏之所以能吸引我们基层通讯员,是因为它解答了我们正在思索的许多问题,并给人以启示。我是一个新闻报道工作的新手,缺少新闻采访的经验。以前在采访时,往往只满足于从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指的“签名评论”,是指在报纸上以作者的手写体签名的评论。如将评论分为大型重型评论、中型评论、小型评论三类,签名评论一般属于小型评论类,且多为专栏评论。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签名评论是个新生事物,是大胆试验的产物。在人民日报报系里,《华东新闻》是最早开“签名评论”专栏的版面之一。笔者有幸于1997年到2000年间,与另一位同志共同主笔《华东新闻》的《每周经济时评》专栏,4年内共计撰写了100多篇经济评论。时至今日,出去采访与人交换名片时,还常听对方讲:哦,我知道你,就是在《华东新闻》上签名的那位记者。有一次,采访一位省…  相似文献   

4.
用创新思维来审视、把握党报新闻业务改革,需要在编采机制、办报思路、报纸版面、报道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重塑编采运行机制 在新闻业务改革中,聊城日报社对编采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一是整合采访部室,将记者部、摄美部合并为新闻采访中心;二是实行版面主编制.各版面主编负责版面新闻的策划,为记者和通讯员设计采访思路,协调文字、图片报道.2006年以来,编辑部和采访中心经过周密策划,实行编采联动,强势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专栏,特别是在推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县(市区)精彩之笔"专栏时,编采互动的运行机制显示出强大威力,在十几天时间里,《聊城日报》以《一张白纸绘出五彩产业》、《一根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等为标题在头版醒目位置连续推出9篇深度报道,编辑部为每篇深度报道配发有针对性的点评,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冲击力.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远征     
1994年10月,是纪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60周年纪念。我和李御作为湖北楚天电台重走长征路采访团记者,从去年10月下旬起深入到长征途中最艰难的雪山草地采访,历时一个月,写出了《来自夹金山麓的报告》、《初访马尔康》、《不负先辈的期望》、《红原情思》、《漫漫草地路》5篇通讯,以及一组《雪山草地建行传真》专栏报道,为自己的记者生涯增添了经历和色彩。 在冷与热中调整心  相似文献   

6.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读11月18日《光明日报》,发现头版左下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由记者周华采写的《北街村的喜与忧》稿,通讯因采访深入而抓住了新闻眼。稿件中点明了此文是记者入住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北街村村  相似文献   

8.
一起罕见的记者遭袭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卓 《新闻知识》2002,(7):25-26
2001年12月15日,江苏省海门市正余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袭击记者事件。事件造成多名记者受伤,价值20多万元的摄像机当场被毁。记者遭袭事件的发生,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江海晚报》在头版上率先以《记者采访遭遇暴力阻挠》为题作了报道,随后《南通日报》头版在“江海热线”专栏刊出《正余镇发生袭击记者事件多名记者受伤 昂贵设备被毁》的报道,南通电视台分别在一套和三套节目播  相似文献   

9.
本刊从本辑起设《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这个专栏是《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的继续,内容将扩大至编采各个方面,除一次采访外,一个版面的编排、一个专栏的设置、一篇评论的产生甚至一条标题的制作,凡有史料价值,有可供借鉴的编采经验,均在刊登之列。《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在广大新老新闻工作者的支持下,刊出了一批文章,并已出版了一本单行本。我们希望《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为读者提供更多珍贵的新闻史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在国外知名的不多,赵浩生先生是一位。1920年出生,至今仍在写新闻的记者更少,赵浩生先生算一位。敢以“八十年来家国”述说个人人生回忆的记者绝无仅有,赵浩生先生算是唯一。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位记者。赵浩生,1920年11月29日出生于豫、鄂、皖交界的河南省息县,抗战胜利后进入重庆《中央日报》社任记者,采访过国、共双方最重要的高级领导人和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移居美国后,任耶鲁大学教授,同时面向全球中文报纸开辟《海外观察》专栏,作为自由专栏记者采写以海峡两岸重要人物及事件为主的“中国新闻”。中美邦交正常化后,赵…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开滦日报在社会周刊上开办了一个与读者互动的专栏——这事给您问了。这个专栏每周一期。由读者提出问题,记者采访相关政府部门,对问题做出解答。2006年10月,一位家住某企业所属工房区的李先生给专栏记者打来求  相似文献   

12.
去年8月到12月,我们受报社编辑部的派遣,到鄂东大别山区进行了专题调查采访。报纸上为此开辟了《大别山采访记》专栏。我们行程1,000多公里,共发文字稿45篇,其中专栏稿35篇,约4万字;发新闻照片45幅。这次采访,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对于我们青年记者,无论是思想作风,还是业务方面,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今年初,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沿长征路线采访进入贵州省境,引起贵州新闻界广泛关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和贵州日报社的领导,对学习罗开富精神作了研究,两位年轻记者——蒙应富(苗族)、刘庆鹰主动请战:深入贵州边沿区采访。于是,贵州日报的《黔边行》专栏,就在春节过后,与读者见面了。《黔边行》隔天一期,加框发一版下角,到现在发了近百篇稿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少读者投书贵州日报反映情况时,信封写的是“黔边行记者收”,反映了读者对《黔边行》专栏的信赖。省委领导同志也很重视,曾  相似文献   

14.
浙江日报高级记者严元俭退休三年后再度强势吸引读者眼球,近日,他在《衢州日报》推出的《严记者看家乡》专栏迅速走红。细细读罢专栏里的50多篇文章,探究走红的背后,感觉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潮好评去年11月19日开始,《衢州日报》上出现了一个专栏,让人眼前一亮,那就是《严记者看家乡》。专栏稿由《当年实录》和《今日一说》组成。  相似文献   

15.
《四川档案》2013,(4):6
近日,上海《新闻晨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题为《上海成长进化论:始自170年前的上海城市布局的现代化基因》的长篇文章。这是上海市档案馆与该报联手,推出的《上海读本》专栏的开篇文章。《上海读本》专栏,由《新闻晨报》记者采访档案馆专家学者及其他方面专家,通过档案解读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变迁;市档案馆与报纸主办方共商专栏选题,还向报纸提供与报道内容有关的档案图片资料,报纸每期以整版篇幅予以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6.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  相似文献   

17.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2015年高考一事引起社会热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角度对该事件中记者的职业伦理与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依据分析论证,《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采访的个案符合职业伦理,也没有违反法律。  相似文献   

18.
徐锐  万宏磊 《今传媒》2013,(4):110-112
2012年9月,湖北“千人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荆楚大地拉开序幕.《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以“千人走转改”活动为契机,纷纷辟出“走转改”专栏或节目,用心关注百姓冷暖,用情抒写基层民生.大批记者奔赴基层一线,访工地、蹲企业、进社区,夜宿农家话农事,走街串巷问民生,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好作品,引发群众热议.与此同时,湖北媒体作为全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典型缩影,在这次为期两个月的“千人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月,央视新闻频道的三位记者,时隔一年多再次到鞍山重访雷锋传人郭明义。从2月27日到3月3日,6集系列报道《郭明义和他的"粉丝"》连续在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蹲点日记》专栏中播发。记者在采访札记中写道:"发现老郭还是那个老郭,唯一的变化是,现在的他成了微博上的明星,粉丝600多万,人气排行榜前60名,每天新增粉丝数以万计。"与以往对郭明义的报道不同,记者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郭明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你同行》专栏的主持者要我写篇文章,说说自己作记者的体会,叫作“经验之谈”。他告诉我这个专栏是专门为年轻一些的记者辟出的。我平心想来,实在没什么经验好谈,只是有一个希望,欲说还休,欲罢又不能。这希望在我已经抱了十几年,这就是,作为记者能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写给我们的读者。新闻真实,是对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追求真实,即真实地展示报道对象的本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