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小斌论     
以《少女军鼓队》、《地主研究》和《独自成俑》三书为参考对象,动态而真切地挖掘梁小斌诗写作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朦胧诗人梁小斌和“朦胧诗后”的梁小斌。  相似文献   

2.
《蒹葭》一诗向我们提供的是诸多的朦胧,构成的是一幅长长的朦胧画卷,贯穿于全诗三章的“从”,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是在讴歌追求及其异乎寻常的执着精神。该诗产生了作为朦胧诗所最为重要的多义项性。特别是“伊人”的虚幻,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神韵飘逸,寓意深远。《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朦胧诗,它为后世朦胧诗创作提供了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3.
顾城(1956-1993),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版诗集有《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新诗》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的“朦胧诗”派的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晓斌等。在艺  相似文献   

4.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相似文献   

5.
孙宝灵 《现代语文》2009,(12):108-1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人舒婷在1970年代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诗篇名作,欣赏它需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一是朦胧诗。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人李商隐被称为最擅长写朦胧诗的诗人。他的《锦瑟》所表现出的朦胧之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锦瑟》的朦胧主要体现在多义的主题、朦胧的意境、迷离的意象、含蓄的用典和跳跃的结构。形成这种朦胧荚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作者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6,(11):62-62
梁小斌,1954年生,山东荣城人,曾下乡插队落户,后当工人。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980年发表《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朦胧诗的经典之作。有诗集《少女军鼓队》、随笔集《独自成蛹》。其诗风格单纯明快,语言简洁透明,意境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朦胧     
朦胧,《词源》注:模糊不清.它相对于确定、清晰而言.纵览文学中被人们称做朦胧的现象,其朦胧的含义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表现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情感的阻隔而产生模糊,前几年所谓的朦胧诗就属于这种情况;有的是出于文学本身固有的歧义特点,而造成作品意义的不确定;也有把晦涩、含蓄同朦胧混同起来看的……本文主要从审美角度探讨朦胧的内涵和发生,把朦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来提出,所以题名为《论艺术朦胧》.  相似文献   

9.
《山西师院学报》正在深入讨论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问题。这里,我想就朦胧诗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对艺术风格的深入探讨和对风格、流派与时代、作家间内在联系的研究。朦胧诗,大抵意象不够清晰、寓意不够明了吧,总之,这名称本身就有些朦胧。因  相似文献   

10.
这就是顾城的诗作《一代人》,简短有力、深刻冷静、睿智坚毅、撼动一时,为人传诵。解析者们在激动之余,也运用着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着它的精彩与魅力。时代变迁,新诗不断,而朦胧诗的魅力在文革之后、在经历了朦胧之争后、在经历了层出不穷的新诗的考验和对比之后,愈发显得尊贵高傲和独具风骨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从读者身份、朦胧诗集、阅读程式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朦胧诗发生的外部动因,在朦胧诗审美品质的内部研究之外丰富朦胧诗发生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2.
[引读] 梁小斌,山东荣城人,曾下乡插队落户,后当工人。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1980年发表《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朦胧诗的经典之作。有诗集《少女军鼓队》,随笔集《独自成蛹》。其诗风格明快,语言简洁透明,意境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前几年,诗歌界、理论界对“朦胧诗”问题很讨论了一阵子。笔者没有参加那次讨论。不过就我所知,多数论者认为在诗的王国里,应该给“朦胧诗”以一席之地。我个人也是赞成“朦胧诗”的。我并且进一步认为:“朦胧”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一切艺术形式中。艺术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美感,“朦胧”正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15.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陇人 《初中生》2011,(Z6):30-33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世纪70年代末,她和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致橡树》是其朦胧诗代表作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18.
曹无为 《教育文汇》2004,(12):54-55
海子,你悄然离去恍惚间已有15个年头了。今年是你诞辰40周年的日子。遥想20年前“朦胧”一代的诗人们,叱咤诗坛,纵横捭阖,字里行间闪烁着惊心动魄的智慧与勇气。你们以朦胧的诗心诗胆,在跳跃的节奏与灵感的世界中运筹帷幄,摇撼着文学殿堂巍峨悠久且难以变更的传统。作为朦胧诗丛中的一员,你朦胧的诗魂在朦胧的诗句间寻寻觅觅。你寻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诗派”同“非非主义诗派”、“星期五诗派”等一样,都是继“朦胧诗”之后出现在中国诗坛上的诗歌流派。曾有人用“后朦胧诗”概括他们,可又不得不取消这个名称,因为它是以反“朦胧诗”为目的而涌现出来的,它也不具备朦胧诗的任何特点。“大学生诗派”于1985年成立于成都,主要成员大都来自正在高校念书的莘莘学子。其中代表人物有尚仲敏、燕晓冬等。他们创办了《大学生诗报》,发表他们的诗作和理论。作为一个探索中的青年诗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