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科技 全面理解内涵 促进健康发展(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春礼 《学会》2001,(11):10-12
纳米科技在我国骤然变热,说明纳米科技本身所蕴涵的巨大发展潜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企业界的热请参与,应给予充分肯定.这使纳米科技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具备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应该看到,最近一0个时期以来,对纳米科技概念的某些误解以及伪纳米产品的出现,使得有些人开始怀疑纳米科技本身正在发生的作用.有关针对纳米科技出现的种种现象提醒从事纳米科技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界人士,应该对当前的"热"有清醒的认识,尤其需要对纳米科技的内涵和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思考,防止一些概念上的谬误和炒作损害这一新兴的前沿科技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纳米磁流体材料研究是当今新材料研究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影响的部分,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部分。简要地介绍了磁流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确定位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目前所处的位置,是研究和制定国家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然而,要准确地判断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目前位于何处,却也决非易事.因为这不仅需要对国内外纳米科技的发展进行持续不断地跟踪,而且需要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本文仅以近期发表的有关文献为基础,对此问题作一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唯诚 《知识窗》2005,(6):46-47
翻过一根头发丝 K.埃里克·迪克斯勒是一位研究人类未来的美国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他在一部书中预言,我们的未来生活将会因一种发生在分子层面上的科技而变得同现在完全不同,我们可能因它的发展而在未来使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从事各种活动,如制造、医疗、劳动和战争.迪克斯勒所说的这种科技就是纳米科技.  相似文献   

5.
<正>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在一场主题为"纳米"的争夺战中,中国人频频露脸。当今时代.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纳米技术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世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02,(24):44-44
原子的大小一般认为是十分之一纳米左右,因此说纳米的世界就是原子及分子的世界并不夸张.如果纳米科技能更进一步,则自然界所不存在的具有惊人特性的新材料,以及能记忆极大量信息的小型物质等如梦一般的各式材料及装置将被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纳米科技已成为许多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未来15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将包括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自组装和功能化,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纳米尺度表征与度量学,以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能源、环境、信息、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略论纳米技术双刃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纳米技术的双刃性.首先以最新的资料阐述了纳米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可能的广泛用途.接着,用最近2,3年来一些科学家有关纳米材料具有毒性的实验结果,表述了纳米技术的负面效应.从而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论证了纳米科技的双刃性.文中着重提出了如何应对纳米科技的双刃性的办法和措施,强调不仅从事纳米科技研究的人员要清醒地面对,特别是要注意其负面影响的研究;人文科学家也要参加进来,重视纳米科技社会意义方面的研究;公众要关注纳米科技,正确对待,不可盲从;商家和各国政府不可只注意纳米技术的经济利益,要全面正确地制订规则、政策和发展规划,开始重视和投资纳米科技负面效应和社会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不能只注重于技术的垄断,而必须切实关心、支持和扶持第三世界各国纳米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全世界纳米科技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避免纳米科技的发展再度加剧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9.
纳米科技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型学科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对纳米科技的研发进行大量投入,试图抢占这一21世纪科技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虽然此前已经有研究团队制造出了采用氧化锌和钛酸钡等无机半导体材制造的纳米发电机,但是“同我们采用有机材料的纤维纳米发电机相比,采用无机材料的发电机更易坏,而且难以大量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机械工程学教授林立伟说,正是他领导的国际团队开发出了纤维纳米发电机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石墨烯的另一面——环境污染物,这也正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正在研究的课题——如果将石墨烯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会造何种影响?新物质元素的出现是可以导致科技剧变的标志,在技术革命时代,任何一个有可能颠覆人们观念的材料、组合或者化学反应都将让一批又一批探路者为之付出和兴奋。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新材料,在2010年被评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这一导体材料的出现,对于诸多行业的影响都极大,而这一纳米导体会影响怎样的产品变化呢,科学家在花费10亿欧元  相似文献   

12.
世界纳米专利比较分析和我国纳米专利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纳米科技是一项有可能引起新技术革命的科技,纳米专利“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国外纳米技术的产业化也已初现端倪。在此,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分析我国纳米行业专利工作现存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建立我国宏观和微观纳米专利战略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纳米热引发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时刻面临生态危机的时代,人们的神经似乎异常敏感,对于任何新事物,尤其是新出现的科学技术都怀有一种忧虑。纳米科技作为20世纪最引人关注的领域自然逃不过这种忧虑。事实上,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赞同与反对就如同孪生兄弟始终相伴左右。在与科学家纷纷投入或转向纳米科技研究的同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以其超越时代的预言不断地向纳米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泼冷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继信息技术、基因组工程之后,纳米科技又成为一颗新的科技明星。据调查,到2010年,纳米科技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世界第二大产业,拥有144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纳米经济炙手可热,有关专家认为:谁能在这场遍及全球的“纳米决战”中抢占一席之地,纳米科技就能为谁带来滚滚财源。目前,美、日、欧洲各国纷纷制定对策,争夺纳米科技制高点。美国把纳米科技置于国家最优先发展的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纳米科技产业专利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翔  蒋文光 《软科学》2004,18(2):31-34
纳米科技是一项有可能引起新技术革命的科技,纳米专利“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国外纳米技术的产业化也已初现端倪。本文分析了我国宏观纳米专利工作和微观纳米专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建立我国宏观和微观纳米专利战略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钱学森院士曾经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时光荏苒,在21世纪的今天,纳米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材料开发等应用研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产业化的进程也正如火如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成立2 0 0 0年 1 0月 30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 1 9个从事纳米科技研究、开发的单位联合组建的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技术中心宣告成立。纳米科技中心由纳米科技研究实体和纳米科技网站组成。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发实体之间的联合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推动中国科学院和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向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及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纳米科技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界的联系 ,促进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纳米科技网是一非赢利性的公益网站 ,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8.
一种大约相当于10个氢原子并列起来的长度,即:10-9米=1纳米的神奇数字,将人们以米所作的计量单位缩小到10亿分之一,是人类在科技应用领域创造的最"微"的奇迹.以此技术打造的未来型"微武器"--驱逐舰、巡洋舰、航空母舰、坦克、装甲车、歼击机、轰炸机、各种导弹等甚至能装进孩子们的口袋里.届时,未来微战场的纳米型"微战争"将悄然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十五”期间纳米科技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科技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中国发展纳米科技存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创新和高风险等难点。把国家目标放在首位,纳米器件是研究工作核心,纳米材料是当前工作重点,top down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小环境,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规划与协调等是我国发展纳米科技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涵 《科学中国人》2014,(10):65-6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纳米技术的引进将给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研究和治疗人类重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之星——张峰教授。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院长,张峰教授向记者介绍说,纳米生物医学是利用纳米技术解决生物医学问题的交叉研究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