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铁路政策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的铁路政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中止了商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铁路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的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实力以及铁路声誉和经济效益.指出了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我国目前铁路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国外铁路运营安全管理模式中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最终提出了完善我国铁路安全运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铁路运营安全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的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实力以及铁路声誉和经济效益.指出了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我国目前铁路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国外铁路运营安全管理模式中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最终提出了完善我国铁路安全运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清末安徽商办全省铁路公司在路矿论的指导思想下,在误判皖南经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决策优先建设芜广铁路,忽视了皖北地区的利益诉求,未能有效调动全省各地参与铁路建设的积极性。这些决策失误致使芜广铁路未能赢得安徽地方工商界的有力支持,融资困难重重,最终工程建设因资金匮乏而遭遇惨痛失败。  相似文献   

6.
铁路是现代社会重要交通工具。邯郸近代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908年,以后时有修筑。解放以后邯郸地方铁路修造曾有一个高峰,为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和救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这100年间,铁路国有一直是其基本的趋势。1919年关于铁路外债统一的争论就牵涉到了铁路国有的问题。当时,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利益问题,最终以提出者的失败而告终。但以现代化的眼光从铁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利用外债的可能性和实际的还款能力等角度来重新诠释1919年的铁路统一问题又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川汉铁路是清末提出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线路,它从规划兴建到其西段成渝铁路的建成,历经了清末、民国、共和国初期三个时期。它对四川的交通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的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诸种原因,川汉铁路的线路经过了数次变迁,最终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铁路线路布局。  相似文献   

9.
铁路政工工作是要围绕中心并为大局提供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对铁路企业的运输能安全高效进行做一定的保证。在新形势下要让铁路发展实现可持续化,可以将政工工作和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近代化的需求,清末中国开始了铁路建设。商办铁路借收回利权而兴起,成于实业救国之潮流,但川汉等商办铁路历经数年仍未开工建造,并在清朝最后数年的商办期间表现出种种弊端,使得商办铁路成功的希望渺茫。在资金筹集上来源的单一,资金管理上士绅化带来的混乱以及企业内部“官本位”的始终存在,最终导致铁路“商办”政策的失败,反映了清末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的存在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企业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884年春清政府应法国政府要求解除驻法公使曾纪泽的职务,并排斥于中法和议之外,批准《李福协定》,标志着清政府对法妥协,在越南问题上由干预向“脱身”的政策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面临着严惩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首先把财政支出重点用于支持西征军费和塞防,至1875-1884年十年间,西征和塞防军事支出达8000万两,占十年间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1875-1894年20年间,海防经费总共筹款约4200万两,其中一半以及用于北洋海军建设,约1000万两为宫廷所挪用,主要用于修建颐和园,而中法战争的军费支出总数约在3000万两以上,在西征军费和中法战争军费中,债务收占到三分之一,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战时财政对于内外债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3.
李凤苞是晚清第一批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节之一,1878~1884年先后任驻德、奥、意、荷、法等国公使.李凤苞不仅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在晚清海军建设方面有着诸多贡献.李凤苞在海防理论的译著、海军人才的培养、海军舰艇的购买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同处于18世纪的中国清代与法国洛可可装饰风格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清代以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为装饰题材,而洛可可是清式设计严重浸染的结果,只是多以盔甲、矛盾等武器组成纪念性的题材;从装饰风格来看,两者亦是包涵着彼此相互影响的成分。东、西方这两个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历史阶段可以称之为“装饰崇拜”期,形成了装饰凌驾于功能之上、花哨的“外衣”成为审美主要对象的艺术特色,并影响了以后的装饰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中法战争前台湾寓闽的行政建置逐渐显出弊端,不利于开发台湾本岛的资源,进行独立防务的建设和闽台防务体系的构建.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闽台战场的惨败,闽台防务体系所暴露出来三个缺陷,成为清朝统治者思考台湾行政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建省之后,省一级的行政建置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这些缺陷,总体上加强台湾的独立防御力量,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6.
日俄战争后,日俄分别加强对南、北满洲的渗透。清政府为了应对危急局势,采取了在满洲引进欧美资本以牵制日俄的政策。但一方面由于清政府实力太弱,无力与日俄周旋,另一方面又由于当时英法俄日四国在远东已形成了合作局面,而美国为了维护其在菲律宾的利益,不愿公开与诸强对立,从而使清政府的政策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 ,参与了中法战争一些重大活动 ,对战争进程有相当的影响。李鸿章并不是一意主和 ,而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而且他的思想与清政府的态度也有复杂的关系。应该给予具体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民法典的制定在学界讨论甚为激烈,民法作为私法的母法,在私法体系的构建中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文章分别概述了我国古代固有民法、清末修律、民国旧法统等时期固有民事立法概况或言民法因素,归纳其表现的特点,分析固有民事立法得失,总结立法经验,进一步探讨中国固有民法对今天民事立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法双方由越南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有相当影响的战争。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与宝海的交涉中,李鸿章不再拘泥于中越宗藩关系之虚名。而是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与法国划定鸿沟,防止法国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中国西南。可以说,《李宝协议》的签订,实为李鸿章务实外交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新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理由。分析镇南关大捷后法国的对华政策 ,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这一问题。其实 ,茹费理下台的直接原因虽然是法军在越南的失利 ,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法国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茹费理刚下台 ,议会便通过了增兵加饷案 ,说明法国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 ,这促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