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从文艺批评、鉴赏角度创立了一套以"知音"说为中心内容的文艺鉴赏论,以此来说明接受主体对创作中艺术境界的深刻领会在文艺批评中的重要性;而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从"空白"、"虚实"、"召唤结构"等多角维度参与文本的对话、对意境的体验与再创造。本文试以中西接受美学理论的交融处为基点参与意境审美艺术活动,以探析李煜词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3.
"观",这一中国美学史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闪现出不同的美学光彩。从艺术哲学维度看,它强调对审美主体的观照,要求人们清除内心的各种杂念和成见,凭借"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实现"观"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解读。从文艺美学维度看,"观"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之"观",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融入感性认识,将审美情趣寄寓于审美客体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从宗教美学维度看,佛教典籍中的"观",注重用理性的佛教智慧观照世界,在心与物交合的瞬间,体味精神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问题的篇章,刘勰在该文中着重强调文学批评要理解和尊重作者的思想情感,但他同时又建构了一套比较体系化的客观批评框架,即"六观",这二者并不和谐.因此在<知音>中实际上包含了两套充满矛盾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其一是以读者和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论,其二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解论.刘勰期望兼顾二者,一方面建立一套客观化、逻辑化的文学批评规范,另一方面又能在文学批评方面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5.
张雯 《文教资料》2010,(18):199-201
自由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所追寻的自由是一种"游乎尘垢之外"的超凡脱俗至高至圣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超越自适的自由必须"忘",因而"忘"也成为其自由观的核心。摒弃人间世的一切束缚和羁绊,先"丧我",继而"齐物",然后可"无待",达到"自由"的真正境界。同时,"忘"又是庄子用以解除生命的悲剧,达到审美艺术人生的途径。在污浊的人间世"忘"以摒弃差别和所欲,超越生命,物我合一,以臻于审美的愉悦观照。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生本位观",课程内容要体现"体验创生观",师生关系要体现"平等合作观",学习方式要体现"自主探究观"。  相似文献   

7.
颜林忠 《学子》2012,(9):16-17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已经过时的,束缚或阻碍教育教学发展的有关规定,但是,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冲破一些不合理的"框框",敢于对一些"时尚花样"大声说"不"。一、不迷信各种新教育理念——该批评时就批评新课堂强调尊重学生,而赏识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今教育界最盛行的理念之一,"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8.
文龙的《金瓶梅》评点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新面目,原因是他采用了新的阅读策略。面对张竹坡评点,他故意反其道而读之,维护月娘、痛诋玉楼、春梅,同时提出批书者要具备客观的态度,评书时要务求"真"、"细",不能做酒醉雷公;面对性描写,他跳开传统的解读方式,把批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提出了观此书可止淫的说法,其阅读分级标准也值得参考;面对末十回,他发现了与前九十回的艺术水平差距,据此提出作者可能江郎才尽的判断,对此,刘辉的理解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华裔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外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但中外华裔文学的讲授却存在一个共性顽疾:即教学囿于族裔性的"本土中心主义"文化批评视角,忽视了文学固有的审美价值。华裔新作品内含的超越族裔性的普适伦理价值观及生态思想等文学审美因素,证明了华裔文学教学研究走出单一"唯文化批评",转向多元批评的可能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实现这一可能提供了可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福柯的哲学思想,以"作者"的地位为起点评述他的"后"现代文学艺术观:没有人关心"作者",只有"作者的功能"在发挥影响。他把文艺作为权力表达的隐喻,把制作自身作为审美的原则,同时又不妄想超越现实,把瞬时、变化、偶然、断裂作为表达的主题。这正好印证了福柯的现代性理论:一种直面危机的自我批评的讽刺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理念。孔子承先启后,基于"中和"理念,主张既要满足个体官能的合理欲求,又要使个体欲求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强调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使之无"过"与"不及",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和"美育观。其基本表现为:礼乐和谐、哀乐有节、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这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境界的升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强调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读者在阅读中,应辩证把握自己与作者情感世界的一致和差异;联系特定的时代语境,结合作者相关经历,充分感知文本的大语境和小语境;主动创设情境或进行"情境还原",创造性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生作文选材要注意围绕中心、选材典型、推陈出新,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朱明灿 《学子》2012,(5):30-30
一、批评要尊重事实 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事实,才能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不尊重事实,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如,我班的张闯同学,  相似文献   

15.
华语现代诗抒情式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试着以抒情传统美学的当代界定,借助高友工所指出的两个理论主轴:一为"抒情过程",一为"抒情式的批评",找寻一条评论现代诗的蹊径。"抒情式的批评",体现以语言与语境为核心,不以诗的体类为限,而是以理想、风格、境界以及"抒情言志"传统进行文学批评。由是基础,将"情景交融"与"含蓄",作为诠释现代诗抒情意涵的两个要项。  相似文献   

16.
吴守宇 《考试周刊》2012,(38):77-77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而且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从学习态度上,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学习效果上,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了教师必须严肃对待,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7.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难免会不时对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受到批评而不敢去做某件事,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但如何让"问题学生"口服心服,怎样才能使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达到预期效果呢?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正常的"批评观",并将"批评"做为一门艺术,来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翠霞 《考试周刊》2009,(4):217-218
新课程强调师生角色的定位要准确,学生主体性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却很少论及,本文在作者自身的实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感悟者"。  相似文献   

19.
"知行合一"重要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重要思想对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体现了德育建设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与杜夫海纳在美学思想和批评理论上多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在批评任务上,朱光潜以审美性的趣味培养为旨归,提出"不即不离"等美学理想,批评成为锻炼审美能力的应用美学;杜夫海纳则认为批评追求的是认知性的意义探寻,作为主体的批评家应该以自身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实现自我的完全呈现。在批评标准上,朱光潜标举符合"纯正的趣味"的审美标准,杜夫海纳则推崇体现意义完满性的"深度"。"趣味"与"深度"并不相互排斥:审美对象带来的审美感觉的充实性可以使我们的情趣得以形成,以臻成熟;"深度"可以说是在"趣味"基础上对审美经验、文艺批评的"深度"要求,即在认识艺术作品深度的同时认识自我,自我的存在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不仅开放审美的我,也要开放伦理的我,认知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