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征 《科教文汇》2011,(21):174-175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暴力电子游戏与青少年攻击性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以及四种阐明作用机制的理论,着重用一般攻击模型(GAM)对该现象作出解释,并提出了建议措施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校园暴力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是一种破坏校园安定和影响学生学习环境的行径,它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司法未进校园、青少年施暴者自我意识强烈、同辈群体的混合产物,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应采取网络年龄分级制度、健全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建立学生的血型、性格档案、学校加强道德教育等措施,这样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游戏登上了社会的舞台,并且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互动性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生的目光,本文通过对出入网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询问、调查,并且对所得材料进行分析及总结,探讨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网络用户暴力行为画像能够揭示网络舆情内在发展规律,为舆情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过程]以8个热点事件网络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致性检验方法标注暴力评论,然后,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网民关注度差异性、网络暴力差异性以及网络暴力诱发因素。[结果/结论]负面事件中网络暴力用户占比较高,可见负面事件是引发网络暴力的主要因素。不同性别、年龄网民在各自关注领域网络暴力高于其他低关注度群体:男性喜欢关注国际时事、国家发展、战争、历史等热点事件,女性喜欢关注生活、家庭、娱乐等热点事件;年轻网民网络暴力高于年长者,青少年网民应为网络暴力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5.
于立梅 《科教文汇》2009,(24):80-81
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谈青少年成长问题,主要探讨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6.
正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持刀威胁……各种各样的校园暴力令人触目惊心。校园暴力在青少年中频频发生,究竟是什么心理造成的?心理原因1.唯我独尊。现在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养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漠视他人的狭隘性格。2.抗压能力差。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缺乏社会历练,抗压能力差。3.存在心理障碍。除自私、冲动外,自  相似文献   

7.
孩子,天真、活泼、率性而懵懂。校园,和谐、悠然、宁静而祥和。但是曾几何时,我们可爱的孩子,竟也开始喊杀喊打,暴力出现在育贤才、为师表的校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我国绝大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农村,而当前突出显现的农村中学在校生犯罪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毒瘤,更为可怕的是,这个毒瘤还在不断地扩散,我们该怎样来围剿校园"江湖",铲除校园暴力呢?  相似文献   

8.
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严重地干扰了校园的正常工作秩序,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德育工作的失误是校园暴力难以成功遏制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调整我国德育工作对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应对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的漏洞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纵览国内外的因特网或各种报刊杂志就会发现,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校园暴力都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中校园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教育学家、犯罪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极力呼吁要密切地注意这种犯罪事态发展,同时深入学校、家庭和社会调查研究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与条件,以便寻求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种犯罪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任何文学对读者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文学作品中的色情、暴力等"过度"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还不太成熟,文学艺术中的这些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身心健康、人生行为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文 《科教文汇》2009,(6):89-89
任何文学对读者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文学作品中的色情、暴力等“过度”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还不太成熟,文学艺术中的这些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身心健康、人生行为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明  曲佳 《今日科苑》2010,(10):220-220
目前初中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社会中大众传媒经常含有暴力情境或相关的报道会影响到初中生并表现在行为方式、认知等诸多方面。本文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考察被试对图片的认知,反应出暴力情景对青少年的信息提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海彬 《大众科技》2008,(7):176-178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要做好预防,则必须把握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以及对其犯罪的原因进行研究,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为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萌 《今日科苑》2010,(2):33-33
电视媒体是现代社会传播影响力最强大的媒体,利用电视媒体的实时性、生动性的特点对青少年进行绿色教育可能且可行。电视媒体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点,彰显于其对青少年绿色教育的内化、外化和评价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周磊磊 《科教文汇》2007,(9X):74-74
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严重地干扰了校园的正常工作秩序,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德育工作的失误是校园暴力难以成功遏制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调整我国德育工作对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应对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的漏洞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说过,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确,暴力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遭到人民大众的厌弃,因为人们渴望生活在没有暴力的和平年代。然而,我们发现表现暴力的文学却很有市场,从《水浒传》到民国时期兴起的武侠小说热,没有消失过。时至今日,电影影像大肆渲染暴力,刺激受众的感官,满足他们的想象。现当今的中外电影越来越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近年来一批新锐导演的作品也被广泛地给予关注,贴上暴力美学的标签。如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中国香港的吴宇森等。其实不仅仅是电影,包括近年来新推出的电子玩具、电视访谈节目,例如犯罪实录等,以事实为根基,再加上暴力元素,展现残酷画面,也是同样被加以"暴力美学"。暴力,可能是大多数人最早、最持久的观影记忆。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暴力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能加以运用。如画面处理,剪辑技巧,或者是普通的情节发展。著名哲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有双面性,人能从建设和破坏中寻求快感。但是这和人性并不相互排斥。本文对暴力美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是提倡暴力,而是通过对暴力问题的探究,对其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追问,对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进行思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闲散青少年的犯罪现象不容忽视.要减少闲散青少年犯罪,就必须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完善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要切实履行起自己的教育管理责任;加强并落实法制教育,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要多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更需要抓住青少年时期,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中学生在遇到校园暴力时,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武装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9.
张宜 《科教文汇》2007,(8X):58-58
近年来,闲散青少年的犯罪现象不容忽视。要减少闲散青少年犯罪,就必须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完善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要切实履行起自己的教育管理责任;加强并落实法制教育,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要多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困境儿童的成长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2001年颁布的《2001至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指出,要“关注女童和处于特殊困境的儿童,保证其获得健康成长和平等发展的机会”。什么是困境儿童?困境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弃婴或孤儿;流动人口子女;流浪儿童;被拐卖的儿童(包括国内拐卖和跨境拐卖);童工;遭受性剥削的儿童;遭受暴力的儿童(包括来自家长、学校教师、同伴及社区他人的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等);遭受性别歧视的女童;药物滥用或吸烟的青少年或儿童;受到艾滋病影响儿童;贫困家庭的儿童;来自犯罪人员和吸毒人员家庭的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