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辞欲巧。” 《文心雕龙·诠赋》中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现,故辞必巧丽。” 这些道理,对于指导文学创作是确有实效的,对于指导新闻写作同样也有实效。新闻不仅同文学作品一样要讲究“情信”、“义明雅”,而且同文学作品一样要追求“辞巧”。大概没有哪个记者认为新闻作品可以不讲究技巧和无文采。 设置悬念,是文学作品中的欲露故藏,收到似藏反露效果的常用手法。这种手法用在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的写作,讲究开头结尾“砍两刀”:开头要“抓”人,引人入胜;结尾要“留”人,让人回味。而新闻的写作导语的“刀法”通常比较讲究,结尾则“砍”得少见“功夫”,可谓“头”重“脚”轻。应该说,这是新闻写作的一个缺憾。笔者以为。一篇新闻要想写好,也应注意“砍两刀”。这样,可使新闻更趋完美,更能“抓”人、“留”人。 下面,从《人民日报》等报新闻报道中精选导语结尾几例,分别予以赏析。  相似文献   

3.
新闻不属于文学的范畴,这是定律。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采用虚构、想象、夸张等方式去写作。新闻的核心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的价值在于原汁原味地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5.
谢明志 《新闻窗》2013,(1):41-41
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无非是两条:一是抓得住(新闻),二是写得出。首先要抓得住新闻,用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说,即抓得住新鲜的“活鱼”,而不是“死鱼”更不是“咸鱼”。新闻记者面对整个社会,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干变万化的现实生活,需要不断地访问、观察、思考,随时随地抓新闻。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正在越来越多地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不少作者刻意追求新闻写作的形式美,这无疑是件好事。新闻跟文学一样,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段等要素的形式愈完美,就愈能更好地表现内容。但追求表现形式美有一个度,就是运用诸多表现形式的结果,不应是突出表现形式本身的美,而应借助于形式把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读者为整个内容所吸引,不再去注意形式本身。技巧和手法是要的,但如果让读者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技巧和手法,这文字便很难算是一流的了。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可刘  相似文献   

7.
如何抓独家新闻?抓到了独家线,怎样去进行成功的新闻写作呢? 首先要有新闻敏感,要有胆有识。确实、准确、迅速地对新闻事实作出价值判断,是抓住独家新闻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锲而不舍,下大力气去抢。“独家新闻”并  相似文献   

8.
陈连胜 《青年记者》2007,(12):78-79
新闻写作的角度,就是指新闻写作的突破口和落笔处。选择角度既要求符合写作要求,又要注意写出新意,这是新闻“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每天看新闻、听新闻,对老一套早已厌烦,换个新角度效果就不一样。特别是一些需要反复宣传的主题,就更需要研究新的角度。抓住本地特点,从不同角度来报道,宣传效果肯定会好些。那么,新闻写作的角度应该怎样去选择?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出新闻精品,同样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  相似文献   

10.
我在十八年的业余新闻写作中,深刻体会到新闻写作抓特点的重要。要做到善于抓特点,首先要懂得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通过个性反映共性,就能使新闻报道丰富多采,各具特  相似文献   

11.
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事实说话”,简言之,即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而非由作者自己站出来直通通地说。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消息写作不仅要“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追问和实践的一个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讲究写环境,尤其是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对典型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新闻报道中要不要写环境呢?实践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道:“人要有现实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安顿一样。”举一反三,联系到新闻写作,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众所周知,新闻事件一般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更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注意写出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具体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则可以使报道的事或人真实可信;二则可以使新闻报道写得生动可读;三则可以使新闻写作“借境”说话。有的新闻中写出典型的环境,尽管  相似文献   

13.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4.
能否准确无误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事实,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是个关键。新闻语言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运用得体,会使新闻增“值”,反之会使新闻贬“值”,以至使其不成新闻。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须了解新闻的特点。写科学论文,用抽象概念语言;写文学作品,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文学语言,去塑造艺术形象。如果用写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的语言来写新闻,人们就会摇头,会说尽玩虚的! 新闻语言要准确、具体、鲜明地反映新闻事件,就要用精确的新闻语言,不能靠用华丽的词  相似文献   

15.
小张: 上次的信中,曾劝你多读一些文学作品,目的是要你在新闻写作中注意学习和借鉴文学作品中形象生动的写作技巧,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但是,借鉴不同于模仿,更不能去照搬那些虚构和夸张的表现方法。新闻报道是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的,在这一方面,它和史学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因此,新闻界有人主张新闻工作者更要注意向史学工作者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史学修  相似文献   

16.
新闻怎样选择,有很多方法。我认为,新闻选择的关键在于抓“统帅”,抓“出发点”,抓“突破口”。 抓“统帅”——新闻选择的构思 “统帅”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同样,要想使采访能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使文章条理分明,就得抓纲,抓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纲领。 写文章,材料多了显得累赘,所以要“提炼”,要“择优录取”,要去“杂质”、抛“废料”。怎样才能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来呢?需要提纲挈领。“纲”就是“全局”。胸有全局,才能落笔有神,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 古往今来,凡写作之人,均重“构思”二字。所谓构思,是作者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写作基本要求之一的“活”,说的就是生动活泼。这似乎是文章写作中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要在新闻写作中特别强调地说一说呢?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要让听众喜闻乐听,就要讲究宣传艺术,有必要学点文学笔法。 文学作品非常注意细节描写,不过那些细节多数是虚构的。广播新闻的写作与艺术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绝对不允许随意想象、添枝加叶。但是,广播新闻可以借鉴文学作品的笔法,适当的用些画龙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新闻界流行多年的一种看法。这个命题的科学性到底如何,姑不去论,单就其影响而言,至少在相当一部分同行中引起一种重采轻“写”的“半拉子病”。说是搞新闻写作,其实一门心思大都用在如何抓新闻上,至于如何去写(怎样写得引人入胜,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讲究写作技巧,则很少放到应有的位置。在这些同志看来,只要能抓住有价值的题材,报道出来就成,新闻作品事过境迁,不值得象文学作品那样在表现技巧上下功夫。正由于此,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就不足为怪——一些同志写稿已写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仍是“跛腿”行路者。尽管报道的人和事天天在变,年年不同,而执笔者一落笔就框入“永久牌”的“铁楧子”。可惜大量带着露珠的新叶,连着泥土气息的根须,一经摁入“铁模”,就变成了标准型的“机制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作品充塞报面,就不能不影响到报纸的可读性,当然也就难以谈到可亲,可信。如此宣传的实效如何,是不言而喻的。再从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来看。每届的评委们大都难免于遗憾中的不安,为一批本该入选而落选的作品深感惋惜。要论这些作品反映的题材和问题,很有新闻价值,只为文字粗糙拖沓,表现形式俗套,经不起人们推敲,终于得不到认可。试想,面对污迹斑驳,酒色难辨的酒瓶,谁还有兴致打开它去品尝滋味呢? 由此看来,为了读者,也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果实在社会上获得它应有的效果,现在该是我们把写作艺术课题摆到日程上来的时候了,该把这条“跛腿”练得健壮起来才是。一部新闻史有力地表明,大凡优秀之作,都是时代的真善美的“雕塑”,也是时代智慧的结晶,既具有精深独到的认识价值,也富含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因而富有流传后世的生命力。为了能写出无愧于我们对代的新闻作品,我们摄取营养的视野就不应圃于干新闻学新闻的狭窄天地。学习借鉴新闻名家名作的成功经验固不可少,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把目光投向古今中外优秀作家源远流长的妙笔精品,其中大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个中三昧”;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们,从大量优秀作品中选精撮要,陶冶提炼,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艺术理论。这对于我们新老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有待深入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借鉴宝库。为此,本刊新辟《新闻与写作》栏目,为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讯员以及新闻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借鉴写作艺术的窗口。这个“窗口”已在招手:或关于写作艺术的研究心得,或钻研新闻写作的真知灼见,或关于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的探讨意见,概表欢迎。我们期望能听到同行们在新闻写作攀登阶梯上变得强有力的脚步声。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有人称它为新闻写作的规律.新闻的宣传作用同新闻写作的这一特点是一致的。“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写出的新闻,才能有力地影响读者,起到真正的宣传作用.现在有些新闻,从写作角度讲,一个很大毛病就是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议论多,事实少,不是概念加例子,就是“事不够,空话凑”.对这样的新闻,读者不仅不愿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自然也削弱了宣传效果. 新华社记者解国记、刘云莱采写的关于中牟县落实“三挂钩”政策情况的报道(见附文),好就好在突出了新闻写作这一特点,生动具体,说服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