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2.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3.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益推进,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贫困农村,农民更是把能够获得“优质”教育看做是改变人生命远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择校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给教育公平带来了极大冲击,对许多学校的办学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拟对贫困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利于缓解这一现象的思路和对策,以推动贫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贫困的新特点与扶贫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输血式”扶贫阶段和“造血式”扶贫阶段,扶贫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有了新的特点:即相对贫困越来越严重,农民脱贫致富的难度增大,返贫率高,疾病和教育是农村致贫的两个主要原因,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性增强等。农村扶贫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有所调整,要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必须促进乡经济社会结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切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链;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术》2006,(20):23-23
据市场报报道,每年9月开学之际,是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最受关注的时期,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频繁见诸各大媒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穷同办教育”的现实使“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失学”的目标实现尤为困难。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学业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家庭命运的改变,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缓解社会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才的缺乏成了制约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众多贫困家庭不堪负担子女上学的基本费用。据调查,仅三门峡市2000年~2002年初中毕业生有89959人,继续上学的有54875人,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达35084人,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39%。这么多的适龄青年流落在农村,一没有专业技术,二没有致富的本领,成为实实在在的“科盲”,成为社会的负担。分析其导致贫困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文化技术的贫困”。因为贫困,孩子受教育少,…  相似文献   

9.
杨庭江 《贵州教育》2014,(22):15-17
教育是社会之基、民生之本,农村教育乃基础教育的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0.
剖析中国农村教育研究贫困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原因看,社会结构、政治传统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农民的文化性格都会对农村教育研究产生消极影响●农村问题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造成农村教育研究贫困症的客体原因●农村教育研究贫困症的产生也有研究者本身的主体原因●教育学研究本身的不足是造成“贫困症”的学科原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于二战结束后逐步迈入“丰裕社会”,其在“美国梦”与相对贫困悖论、农村相对贫困陷阱愈益加深以及继续教育是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砥柱中流等动因驱动下,将继续教育作为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工具。历经起步、过渡与稳进三个阶段,美国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主体定位由“政府划桨”转变为“多方共驱”,客体边界由“失业者”扩延至“工作贫民”,媒介向度由“技能培训”拓展到“公民教育”。从上述“美国何为”的行动经验中可以洞悉“中国何往”的未来路向,包括深入发掘继续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振效应”,多途优化农村相对贫困劳动力的可行能力集以及靶向推动继续教育媒介的“公民性”转身,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在阻断“丰裕社会”的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理论落地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让女性接受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女性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基于扎根理论,以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为辅助工具,对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编的《“巾帼脱贫行动”典型案例选编》和“学习强国”平台“巾帼脱贫”专栏所提供的24位农村女性的相关脱贫事迹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可将继续教育阻断农村女性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概括为: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农村女性脱贫能力、身心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女性健康状况、思想文化教育转变农村女性脱贫观念以及家庭亲子教育提升农村女性养育水平。为通过继续教育切实阻断农村女性贫困代际传递,需要注重诊断农村女性教育需求,填补自我发展能力欠缺;把握精神扶贫教育内核,促进农村女性意识觉醒;建构农村女性社会网络,扩展家庭场域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3.
江净帆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1):44-46,55
国家“两基”攻坚战略的实施为加快西部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西部农村应以此为契机.关注地区文化贫困现象,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适合西部农村实际的文化发展价值定位和发展策略,促进西部农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十年来,贫困、边远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在极为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坚守在农村教育的最前线。极大地弥补了农村地区师资的短缺,但他们的待遇普遍偏低,与其贡献率很不相称!”一直对农村教育投以极大关注的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论述教育与贫困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贫困陷阱”理论,贫困人口因为家庭贫困使子女无法受到有效的现代教育,因为受不到有效的现代教育而使贫困人口一代又一代走不出贫困状态。按照这一理论模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要想彻底摆脱贫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开展有效的现代教育,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换句话说,有效的现代教育是把贫困人口拉出“贫困陷阱”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教育贫困问题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消除农村教育贫困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其中最关键的是合理的教育决策以及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否则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贫困问题愈发凸显的问题,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贫困问题的表征和成因进行研究。表征集中表现为情感需求贫困、人际贫困、教育贫困和能力贫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综合的,既有农村空巢老人内生动力缺乏的因素,也有“四化”催生的时代性障碍以及外援性有效供给不足的因素。基于此,缓解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贫困亟须构建“四位一体”的长效治理机制:个体层面,强化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自养意识和能力;家庭层面,从物质养老向精神养老转型;社会层面,培育发展特色项目;政府层面,加强兜底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贫困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 教育贫困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贫困概念发展而来的。教育贫困是教育学家或社会学家借用“贫困”一词来考量人们接受教育的情况的一个概念,它可以被视为贫困的下位概念,一般也作为贫困的表征之一被广泛使用。由于教育贫困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对教育贫困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学界的一个热点,但学界对教育贫困的界定是很不清晰的,仍然简单地把教育贫困作为“贫困”的从属概念来使用,所以,对教育贫困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所以农村教育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和农村教育定位问题是当前农村教育研究中最为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大大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是我国新世纪以来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而实施的一项覆盖面广、影响面大的重点工程,工程的实施对于提高中国农村的教育质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与构建终生学习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西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来讲,通过引进人才来提高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是难以实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