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明 《中国广播》2009,(6):66-67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当前中央对台湾工作的重点。而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如何做好青年人的工作是重中之重。由于台湾当局刻意“去中国化”的教育和宣传,当代台湾青年对大陆了解甚少,对大陆的无知与偏见普遍存在于台湾年轻人身上,如何吸引这些人来关注我们的广播,关注大陆的方方面面的发展状况,作为广播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台湾吹起东北季风的时候,我们骑着单车上路了自从看了陈怀恩导演的《单车环岛日志》,曾经无数次幻想吹着太平洋的风骑行台湾的样子。2012年,当台湾吹起东北季风的时候,我们终于上路了。我们一行四人,两男两女,从台北捷安特店租了山地自行车,沿着台湾海岸,顺时针方向骑行,计划经宜兰、花莲、台东、垦丁、屏东、高雄、台中,回到台北。宜兰苏澳镇是苏花公路的起点,它用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10,(1):8-8
榜中评 2009年末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现了难得一遇的畅销大爆发。《我们台湾这些年》不仅迅速站稳本类图书销量第一名.而且在畅销书总榜上名列前茅,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作者廖信忠是一个1977年出生在台湾的年轻人.2007年来到上海工作.发现大陆人并不了解真正的台湾,两岸人完全是在凭空想象对方.于是他从自己出生一年的台湾写到现在,政治大事件和平民小故事连缀其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台湾草根生活史。  相似文献   

4.
从1987年以后,台湾许多同胞回大陆探亲访问,于是我们与台湾出版界的朋友经常在北京见面,但大陆出版界极少有人访问台湾,因此我们这次在海峡彼岸相见,真是太难得了。我们大陆出版界代表团一行12人,从5月5日到15日,在为期10天的访问中,接触了台湾一些有影响的与大陆出版界合作较多的出版社。  相似文献   

5.
工作DNA     
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郝明义在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随笔《工作 DNA》是一本为所有工作着的人写的书,真切而让人感动。“工作是什么?在我们还没有弄清真义时,工作已经无声无息地进驻我们的生活,占据我们的生命。对于工作,有些人乐在其中,有人欲迎还拒,有人反对到底。这本书的作者,则显然当作是一种生命的觉悟。”下面选载书中的三篇随笔和附录《一个出版者对二十一世纪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来谈一个较少为人讨论的话题,出版社的所有权、持股状况及其交易/换手作为投资项目的可能性。在台湾,出版社是民间私人公司,这点大多数人都知道。既然是公司,就有所有人和股东。虽说负责执行业务的编辑可能自己就是老板,但是,更多时候只是受雇于人的员工,雇主另有其人。台湾出版社类型台湾有一类出版社,笔者称其为金主型出版社,出资人是大企业的企业主,这类出版社存在的目的并非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推广出资者自己的理念,当然有一些也因为业务能力不差而能获利。  相似文献   

7.
六月,我们中国版协电子出版代表团一行12人踏上了祖国宝岛台湾,与台湾电子出版界同仁进行了交流研讨,以推动两岸电子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在台湾期间,代表团访问了七、八家比较有影响的多媒体公司,在这些公司参观访问时,听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网络”。在台北召开的两岸电子出版研讨会,台湾同行专门将网络发展对电子出版的影响列为一个议题,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台湾的电子出版公司或多媒体开发制作公司,从严格意义上讲已不是单纯的电子出版公司或多媒体公司,而是一个与网络密切结合的公司。我们到过…  相似文献   

8.
与谁共舞     
台湾的一只脚牢牢地陷在过去,一只脚正努力挣脱想走向未来;一切都很难,像流沙般,我们过了好几年。他人看台湾的处境清晰且惋惜,我们自己呢?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随大陆新闻媒体参访团到台湾,因为团里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去,少不了要好好看一回祖国的宝岛,并作一些采访,真正与台湾同行交流也就只有不长的三天。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中国时报》、《工商时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11日至21日,江苏出版代表团一行24人赴台与台湾人类文化有限公司联合举办1995年江苏书展。 在台湾10天,除参加书展,我们还参观了15家新闻、出版、发行单位。所到之处,无论是台湾较有影响的出版发行“大户”,还是规模一般的“小户”,其经营之道,都给我们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有关台湾新闻,是指在台湾地区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这一类报道的范围还应涵盖台湾人物在台湾地区以外的言论活动以及非白湾人物在台湾地区和非台湾地区发表的涉台言论和活动等.目前由于台湾当局对于祖国内地新闻记者赴台采访的限制,内地各传媒的台湾新闻来源基本上是间接的,多数是借助于台湾岛内和海外传媒的报道,很少有第一手材料,这就使我们在报道台湾新闻工作中,在时效性、针对性和深人剖析方面处于劣势和被动.但由于报道台湾新闻是对台电视宣传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必须注重和加强这项工作,认真研究台湾新闻的报道规…  相似文献   

12.
我们每个人都是当事人!天亮了,活着的人,如何去面对死者的不堪,如何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9月21日凌晨1点47分,令人措手不及的地震,带走了多少生灵,他们的家人在哀伤中被留了下来。震后20天,一场义演在与台湾一水相连的福建出台了,祖国大陆、台湾、香港的许多著名艺人加盟演出这场义演活动,是国内近几年来阵容最为强大、最为  相似文献   

13.
台湾城邦集团董事长詹宏志不久前在一次座谈会上,就阅读、出版与通路的变革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在读书生活里我们有时是一个买书人,有时是读书人、写书人、生产书的人、卖书的人、发行——分配——递送书的人。这6种角色现在都正在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为何有一些资深台湾出版人会对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发出强烈的反对声音?笔者认为,真正原因是过去十年,台湾出版业进军大陆,普遍遭到挫败,而且被大陆出版业在质和量上不断超越。台湾业者在大陆市场既然发展不起来,自然害怕大陆出版业者反过来进入台湾市场,到时台湾出版业者连自己的地盘都守不住。这点颇值得探讨,笔者对大陆出版业的腾飞有很深刻的体会。十多年前笔者认识了一些大陆朋友,如今都在大陆出版界雄据一方,以今天人文科学出版最夯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为例,前一阵子她还跟笔者说:"十年前我到台湾还是抱着学习的心理,现在觉得台湾没什么好学的,反而是他们要来跟我们学习。""以前台湾出版业都是端着架子来大陆的……"  相似文献   

15.
初次到台湾访问的人,不管时间有多紧,主人总会热情安排你去中南部观赏日月潭、阿里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是我们这次台湾之行,时乖运蹇,恰恰遇上安帕台风登陆台湾岛(这里常常将台风冠以雅号,并以男性女性的洋人命名以示风速的强弱),使我们错失了这一良机,不免为这次访台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但当我们走访了台北一些书店和出版社,在旧雨新知的结识交往中,体验着两岸同胞心脉相通的亲情,亲身领略和感受一番台湾书业怎样以新的经营形态发生着重大变革的时候,也真可谓是“不虚此行”了。特别当我们利用会议的间隙参观访问了何嘉仁文教机构——何嘉仁书店之后,更加深了这种感受。  相似文献   

16.
访台归来     
今年四月,我们一行三人,应台湾工商时报邀请到台湾访问,一共在台湾逗留了12天。除了去年由于闽狮号渔船事件随红十字会赴台的新华社和中新社两位记者外,我们是大陆新闻界首次正式组团访台。在台湾当局坚持错误的“三不”政策,尤其把中共党员、党政官员入台视为非“法”的情况下,我们在报社担任领导职务的三名中共党员能顺利访台,在当时成为一条新闻,也是海峡两岸新闻界交流中的一次突破。回来以后,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见了面都很关心地问这问那,现利用《中国记者》杂志社约稿的机会,向新闻界同行作一次汇报。怎么去的  相似文献   

17.
去年5月20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发表讲话,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和模糊的态度,但是,历史事实是无法回避和模糊的.我们富阳就有三位著名人士在开发台湾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三国吴大帝孙权,是通航并开发台湾的官方第一人.唐朝的名士施肩吾,是率族人定居澎湖的民间第一人.清朝道光时的周凯在出任台湾兵备道期间,为平定台独势力"张丙之乱",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历史证明,任何形式的分裂祖国的图谋和"台湾独立"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华月报》文摘版二月号,在《台湾诗辑》的标题下,选载了《海峡人的誓言》(选自香港《新晚报》)和《我们都是一家人》、《我是中国人》(选自台湾《夏潮》杂志,转载时不注出处)三首新诗,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应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的邀请,赴台湾与台湾的出版发行业同仁进行了研讨、交流活动,并参观了台湾出版发行业较具代表性的连锁书店及物流基地、出版公司、报业集团。同为中国人,台湾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和现状对大陆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一、台湾的出版物流基地、发行公司和书店从行业的总体情况看,台湾出版业无论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出版、发行中如营销策划、图书装帧、物流配送等环节都高于大陆平均发展水准,无论是出版社、连锁书店还是图书物流配送公司,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与学习的经验。中国时报1950年成立,是台湾同行业中第一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