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新审视1919年铁路外债之统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这100年间,铁路国有一直是其基本的趋势。1919年关于铁路外债统一的争论就牵涉到了铁路国有的问题。当时,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利益问题,最终以提出的失败而告终。但以现代化的眼光从铁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利用外债的可能性和实际的还款能力等角度来重新诠释1919年的铁路统一问题又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基于扩充铁路业务,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民生,以及巩固中央集权等诸多因素,在国有铁路运价治理上推行"运价统一"政策,从民初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经历了北洋政府交通部和国民政府铁道部两个阶段。北洋政府交通部阶段,召开全国铁路运输会议,注重于运价规制和运价标准的统一;国民政府铁道部阶段则以货等运价委员会为主导,重点在于控制铁路运价权和推行"民生主义"运价。国有铁路"运价统一"政策最终没能有效实现对国有铁路运价管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铁路运价混乱的局面,在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民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契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平汉铁路与近代中国大多数国有铁路一样,是借外债修筑而成。除了在建设阶段形成的外债,在经营过程中又积聚了大量的料债和内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整理债务作出了大量努力。外债对于平汉铁路的运营影响有限,对平汉铁路的经营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料债。  相似文献   

4.
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新债,并躬力实践。通过逐个谈判,分别整理,迅速解决了几十年的铁路外债积欠,推动新一轮举债筑路高潮的到来,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借款模式,时代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5.
邮传部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干路国有问题、商办问题及盛宣怀,二、其它铁路问题,三、外债问题,四、邮电与航运等。归纳起来,有关邮传部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十余年来中国铁路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铁路史是经济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十多年来,学术界对铁路史的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成果主要集中在与铁路发展有重要关系的关键历史人物、铁路外债问题、铁路与社会变迁等方面.此外,学者还对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概况特征也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当然,研究中的不足显而易见,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的一种,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社会学院马陵合副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增补完成的,全书约35万字,主要选取晚清和民国初年为考察时段,以铁路外债观的演进为主线,从铁路借款模式的变迁、债权人的选择、对铁路外交和内政延伸功能的评断等几个视点出发,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外债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重点、加强管理、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应是:“统一监管、分工合作、三债分立、借用还统一、责权利明确”的体制及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铁路外债的首倡者之一并付诸实施.综观李鸿章主持举借的几笔铁路外债,都是商业借款,不附带政治条件,且轻息无折扣.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铁路筑路权、投资权的掠夺,与李鸿章的借款筑路思想,没有内在的逻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债转股政策出台的目的是关国有企业的负担,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但现阶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的实践中,已经面临拓展渠道,加大处置力度的关键时刻,也已经逐渐暴露出其力所不逮之处,所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徐成刚 《高教论坛》2005,(3):27-28,31
跨越式发展导致国立高校在高负债下经营。建立大学联邦制,实施分层建设,引入民间资本办学,是消化债务,解决办学财源,应对市场变化的制度保证,由此引致的产权制度变革,将把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同治朝官员们在是否修建铁路问题讨论中提出四个拒绝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一是怀疑洋人"包藏祸心,觊觎商利";二是修铁路导致"险阻尽失,威胁主权";三是修铁路"妨碍生计,引起内乱";四是修路"耗费巨赀"。这四个方面基本反映了当时修筑铁路对中国的不利事实。对同治朝所处内外形势分析判断是官员们拒绝修筑铁路的内在原因;而西方对中国侵略造成的心理阴影及其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不纯,是同治朝官员拒绝修筑铁路的外在因素;晚清国家职能滞后性是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起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既具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某些优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民办高校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迎接挑战,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以提升学校的管理境界。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文学浅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品质、内涵和存在的问题,均可溯源到近代文学的一些先行者的思考与实践上来,特别是与早期启蒙主义先驱者推动"白话文学"的努力分不开的.可以说,近代文学是新文学之父,没有近代文学的艰苦求索,勇敢实践,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清末华北铁路体系初成诸因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后,由于西方入侵中国、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打击,内忧外患、威权日衰的清廷,把军事、交通等现代技术的引入,视为稳定政权、抵御外侮的必要手段。因此,近代中国最初的铁路建设,并非完全是经济发展或工矿业需求的产物,这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明显特征。尽管清政府建设铁路体系的出发点不在经济需求,但除个别边疆线路所具有的国防意义外,多数铁路的建设自然沿袭旧有官道、驿路或商路,一些线路则因受制于出资国家的利益考虑而选择了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终点。由此,华北区域的工商业发展开始了受制于外贸、以东部带动西部的时代,以行政中心为商业终级或中级市场的传统商业网络,渐次演变为以东部港口城市为终极市场、以具有铁路交通条件的各行政中心为中级市场的新型商业网络。华北区域工商业发展及城市变动的新格局,反过来也推动以铁路为骨干的近代交通体系由东向西的梯级建设。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由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 ,制约国有企业实现这一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政企关系没有理顺 ,二是改制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没有妥善解决 ,三是企业负担重。  相似文献   

18.
民事责任与债关系的定位是民法基础理论中的难题之一,也是围绕民事责任所展开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梳理近代民法上民事责任与债的"融合"到"分离"形态、现代民法中民事责任与债的"交叉"形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民事责任与债的关系,一方面肯定了民事责任与债在特定阶段上的重合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了民事责任不同于债而是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法律范畴与法律制度。因此,民事责任与债在现代民法中必然以交叉的形态存在,二者在对立统一中共同保护着民事主体的合法利益,治理越轨的民事活动和民事关系,维护和保证民事法律关系的正常运转,保持民法中秩序的良性运作,从而在民法领域中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19.
债的逻辑和结构体系是自给自足的,然处于债的概念下级位阶的债的发生原因却因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内容,集中表现在非典型之债的出现。非典型之债是指在民商事法律规范中,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未被民法典债编典型之债所涵盖的债的关系。从非典型之债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征可甄别非典型之债,进而厘清对非典型之债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