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减负需要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  相似文献   

3.
今年年初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各省、市教委也相继颁发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公告和若干规定。各级学校迅速响应这一号召 ,可是执行后的效果却不容乐观 :放学后的学生大批涌进“四厅” ;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的学生增多 ,近视率呈上升趋势 ;初高中学生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入网校 ;教师上完课后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初中、小学家长增加大量精力照顾提前放学的学生。“减负”似乎成了“无负”、“减少作业量”、“课后自由”的代名词。笔者注意到 ,“减负”正在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识“减负”的真正…  相似文献   

4.
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减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学生家长产生诸多担忧,社会各界人士也产生了不少疑团。要消除目前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在对待“减负”工作认识上的误解,必须正确处理好“减负”这一系统工程内部的十个关系。 1、要正确认识处理好“减负”与负担之间的关系。所谓“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是减掉中小学生所有的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相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校明“减”暗不“减”。本文试从教师视角探讨如何辨证科学地看“减负”,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减负”目标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误区一 :“减负”就是无负学习作为一种脑力劳动 ,必然存在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志和毅力 ,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水。因此 ,“减负”是指减去那些不必要的过重的负担 ,并非把学生必要的学习负担通通减去。误区二 :“减负”和家长无关要看到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有相当部分是家长施加的。很多家长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教师不布置作业 ,家长布置 ;不发辅导资料 ,家长大量购买 ;学校不补习 ,家长请家教……于是出现在校搞“素质教育” ,回家却搞“应试教育”的局面。还有很多家长则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  相似文献   

7.
时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成为了家长和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但推行“减负”以来,不少家长仍存有许多疑虑,一项有关“减负”的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害怕“减负”后,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了,反而容易产生种种问题,担心孩子因此受到社会  相似文献   

8.
自国家教育部下发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以来,引起了学生、家长、教师的不同感想,大家对此众说纷纭。为使学生和家长能够端正对减负的态度,稳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对本班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有目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学生“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减负”,是做好“减负”工作的关键。“减负”不是放松质量。“减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减负”也是提高质量的需要,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轻负担,高效益。有少数教师认为,现在强调学生“减负”,质量可以放松了。这是对“减负”的片面认识,是一种通过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质量的不健康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注意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眼点在“过重”二字上。学生负担要有,但不能过重,现…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1月 7日 ,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减负”)之后 ,全国积极开展了“减负”工作。在“减负”的落实过程中 ,又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就“减负”的认识和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期对解决“减负”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正确认识“减负”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前提条件。“减负”要实现其目的 ,真正起到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首先必须有全面而正确的思想认识。(一 )学生负担的构成学生的负担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心理负担 ,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 ,这种负担是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学…  相似文献   

11.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作为其中主要力量的学校,如何在“减负”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校长们的一致看法是,“减负”不是减质量,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学生“减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主战场;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题负担;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满足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应积极宣传课改成果,欢迎家长参与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2.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坚决减下来,这是对教育部门、特别是对中小学提出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在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时,有不少教师有这样的忧虑: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了,学生的负担就能轻吗?这种担忧是不无根据的。据我们对104名三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目前学生的家庭教育和课余生活存在着以下几种值得重视的现象。 1.来自家庭的学习负担过重。由于家长对子女寄以厚望,除要求孩子做老师留的作业外,给孩子“加码”、“吃小灶”的颇多。家长经常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占68%。家长为孩子出题,收集各种练习册、参考书、辅导材料,不管是否适用,统统布置给孩子做。家长让孩子参加社会办的语文、数学、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日前颁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教师、家长纷纷鼓掌叫好,学生更是欢呼雀跃,高喊“解放”。然而,走访了一些老师、家长、学生后,记者却发现时下很多人对“减负”的认识已走入误区。误区一:“减负”就是无负。学习作为一种脑力劳动,必然存在一定的压力和负担,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志和毅力,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  相似文献   

14.
为学生减负一直是社会和家长的强劲呼声,而对教师是否需要减负却甚少关注.诸多研究表明,教师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强压使教师的聪明才智无法充分发挥,导致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为了教育,为了孩子和国家的未来,缓解教师压力,减轻教师过重的负担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更加规范中小学校的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减负"已是个老话题,可为什么长久以来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原因究竟在何处?我认为教师是"减负"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与配合,把中小学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实践、创造。  相似文献   

16.
在“减负”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学校这边减负 ,而家长却在那边加负。二是有些学校、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减负 ,走了另一个极端。本文也拟就如何真正实现减负、推进素质教育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浅见。一、真正实现减负 ,需要端正对减负的认识一是对减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有深刻的认识。过重负担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触目惊心 ,这里不再去复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现在部分家长、教师普遍认为的“压力大一点 ,作业多一点 ,会促进学业”这一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教育学研究证明 ,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精神紧张度…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涉及到学校、社会、家庭诸多方面 ,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 ,明确“减负”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对症下药”采取系列必要的配套措施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 ,“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表现形式。既有普遍性的过重负担 ,也有相对性的过重负担。普遍性学生过重负担有 :1.过大的升学压力 ;2.过高的父母要求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3.过多的书本和各类辅导资料、练习册等 ;4.过多的考试、竞赛 ;5…  相似文献   

18.
切实减轻过重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化市第十三中学陈陈国兴,黄丛越,夏凤英一、提高认识、取得共识是“减负”的前提我们刚刚提出“减负”这一课题时,引起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强烈反响。多数教师和社会有识之士及一部分家长,支持我们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  相似文献   

19.
“减负”的话题在我国由来已久,当前人们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选拔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来自利益相关者功利性追求的压力不可能减轻;社会对学校、学生学业是否成功的普遍性评价标准已经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总体上而言,家长和社会不可能成为“减负”的主动、核心力量。由于环境的限制以及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教师们也不大可能主动地、协调地采取明智的集体行动,共同减轻学生的负担。在为学生减轻过重学业负担的复杂链条上,最有希望采取行动的是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的学校改革。  相似文献   

20.
“减负”,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当前,随着各种“减负”措施的出台,“减负”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学校、教师和家长,错误地理解“减负”,认为“减负”就是少上课和少布置作业,这是有失偏颇的。“减负”不仅仅是“少”,而且还要“精”。“少”而不精,低质量的“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因此,我们要谨防出现借“减负”之名而降低要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要在“减负”的同时,牢牢把住质量关。尤其要通过教师自加压力,自增负担来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