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竞争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从竞争主体的构成来看,竞争可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从竞争主体的数量来看,竞争可分为双方的竞争、多方的竞争。要构成竞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竞争各方都想超过别人,获得胜利;2、竞争各方都愿竭尽全力,以力图超过对方,赢得胜利;3、竞争的结果是在名利上有先有后,或有胜有败。  相似文献   

2.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根据班级内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人员性格相近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萤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方向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团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因此,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它源于班级组织内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和特点,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学生非正式群体从性质及作用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它根据班级内部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和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相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地形成的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中学非正式群体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5.
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对班级文化的生态建设具有方法论意义。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构成,具有平衡与失衡之间的可持续性、适应与发展之间的和谐性、共生与竞争之间的创造性、环境与师生之间的主体性等生态特征。班级生态文化在班级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四种功能:教育濡化功能、协同创新功能、主体个性化功能、进化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6.
《海南教育》2013,(4):29-31
<正>众所周知,班级生活是现代学校教育生活的核心构成之一。以动态发展和多维关系的视角透析班级生活时,就可以发现,班级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与学校之间等多重主体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学校生活。班级建设是基于让这种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富有意义的目的,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定基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深化教育改革,如  相似文献   

7.
一、以E-mail为交流手段的多种外语学习形式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外语教师都把E-mail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引进语言教学中,从而产生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从参与的人数来看,可分为小组式交流和个人式交流;从参与对象使用语言的形式可分为同目的语的交流和不同目的语的交流;从参与的对象来看,可分为师生之间交流和学习者之间交流。下面是对其中几种形式的具体阐述及有关部门研究情况。(1)小组式交流小组式交流又可具体分为班级内部交流,班级间的交流和独立于班级之外的小组交流。班级内部交流主要是指班级成员间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个性化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地发展。我院机电专业班级管理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理念仍然落后,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还不同程度地注重班级学生考试的分数,并以这种考试的等级性、准确性把学生排队,作为奖惩的依据;好多班级是一个松散的群体,时时处处依赖于班主任的亲临决策和指挥;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竞争机制;班级管理大多实行的是与社会相似的控制主义的基层化管理制度;管理中忽略学生个人的情感、需要、愿望和兴趣,忽略学生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等。本文试分析技工院校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秦红 《现代教学》2014,(3X):26-28
<正>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成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是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活动的组织性与参与性、班集体的凝聚力、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学生群体的意志品质、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等方面。功能主义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  相似文献   

10.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立的并用以教育、引导、感染、发展学生自身的群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文化综合体。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具有职业文化属性,因此职业院校班级文化的构成体系可参照企业CIS文化体系来划分,具体可分为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之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是一种隐性课堂,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具有导向与激励、熏陶与育人、凝聚与调控、规范与约束功能。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要结合班级专业特点、职业属性等来综合考虑,要从导员主导、学生主体,班训引领、整体推进,打破常规、大胆革新,开展活动、营造氛围等路径来着手。同时,衡量职业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根本要看是否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具体要以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度、认可度、思想度、践行度四个标准来考量。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组成不同的群体,言行爱好及影响,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也同样有若干个群体。这些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如团小组、班委会、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值日小组等。这些群体都有固定的成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一定的纪律性。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之友》2015,(Z1):49
从群体动力理论来看,有共同目标的小组为身处其中的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能做到:一是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二是互助,力使小组成功;三是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这也是目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大量运用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的重要动因之所在。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班主任会发现往往在这种模式初具雏形之后,伤脑筋的各种问题和突发状况扑面而来,有小组内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张会峰  张文娟 《中国德育》2004,(3):28-28,24
加——加强师生间的合作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库克(Cook)、约翰逊(D.Johnson)及其同事在1981年专门对班级中的竞争与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从君体动力学的角度出发,一个君体内成员彼此合作,而与另一群体的成员竞争,可以增进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可见合作在一个群体中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效果,不只是教师提问的艺术,还在于对课堂提问的主体——学生群体问题主体意识的树立与班级学风相关,班级学生群体的学风具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在进行班级学风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群体问题主体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应有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借鉴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个性主体控制理论,面对班级学生的学习问题氛围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品行素养和树立良好班风班貌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选拔开朗真诚、宽厚负责的班团干部可提升班级自主管理的能力;班级口号、班训、班刊、班级博客等班级文化的构建融合了班级的灵魂;小组式的量化评分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凝聚力;“社团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群体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6.
从课堂环境看,课堂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可以组合为多种不同的形式。譬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从人际交往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生态化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在教学主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品行素养和树立良好班风班貌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选拔开朗真诚、宽厚负责的班团干部可提升班级自主管理的能力;班级口号、班训、班刊、班级博客等班级文化的构建融合了班级的灵魂;小组式的量化评分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凝聚力; "社团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群体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8.
高等师范院校班级功能弱化导致班级共同目标淡化,班级舆论失去影响力,班级人际关系松散,从而使学生的价值目标培养失去了一个有效的载体。造成此现象主要有社会原因、学校客观原因、学生主观原因等。强化班级功能十分必要,具体地可从强化服务意识,营造教育环境,提高群体活力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班级组建后不久,伴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在兴趣、性格、爱好方面有共同语言的学生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和班委会、学习小组等班级统一安排的组织不同,非正式群体多是出于同学们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自发组成的.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班级中的正常现象,良性发展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红 《教育与职业》2008,(2):172-174
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正常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和有效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使之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特点、功能几个方面做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