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夔,南宋后期词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词作《扬州慢》描绘了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寄托了作者的哀思,格调清雅,韵味深长。基于此,从分析该作品的佳句入手,来体会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黍离之悲",从而分析出姜夔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姜夔是南宋重要的词人,《扬州慢》是其代表作,关于《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一。前人论词主要铱据小序所谓“有《黍离》之悲”,即士大夫怀念故国宗室的政治情怀。但笔者认为,《扬州慢》一词所表迭的情调,关系到词人自己,关系到扬州这一特别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杜娟 《考试周刊》2011,(15):13-14
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不曾入仕,布衣终身。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扬州慢》一词即是他自度曲所填之词。词牌词题统一,因写扬州战后之景,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相似文献   

4.
姜夔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既是诗人、词人、书家,又是音乐家,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从汉阳顺江东下,路过扬州时写的。沈括《梦溪笔谈补》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到了宋代,金兵南侵,三次“窥江”,使扬州遭到野蛮、惨重的破坏。南宋有好几位词人写过扬州兵后的残破景象,其中以姜白石的《扬州慢》最出名。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过扬州的时间、见闻和  相似文献   

5.
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追怀丧乱、感慨今昔之作。南宋高宗时,金兵曾两次南侵。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扬州、全城焚掠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再度南犯,扬州又遭严重破坏。扬州复遭洗劫后十五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姜夔经过扬州,目睹空城,怆然感慨,写了这首词。全词表现了作者悲凉痛惜的思绪,系姜词中反映现实较为深刻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马树超 《课外阅读》2010,(7):120-121
人们一提起历史上的风流才子往往首先想到唐伯虎,殊不知杜牧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杨州慢》中写杜牧的词句,词人借此展示未遭兵燹时扬州的魅力,使扬州在繁华中多了浪漫情怀,人因城而有名,城因人而扬名,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中杜牧就是一位风流才子。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与姜夔共同铸就了南宋词坛的辉煌,作为爱国文人,词坛前辈,辛弃疾其人其词对姜夔都有很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两方面对稼轩爱国词对姜夔词的影响稍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海蓉 《天中学刊》2001,16(4):112-113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都被选入高中教材,并编排在同一册书同一个单元中,又都是宋词中极为出色的作品,同属婉约词。由此,我们应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下面,我就这两首词,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比较分析。 一、同为婉约,风格有异宋代词坛有诸多流派,其中豪放派与婉约派占着统治地位。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这两大流派,如两支沙场劲旅,纵横驰骋,相互抗衡,给宋代词坛增添了无限光彩。 …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姜夔的《扬州慢》作出一个新的阐释。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姜夔在面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历史上的关于扬州的各种文本制约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特定的感受与理解,而他通过《扬州慢》的写作又重扬了他所提供的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这首词与同时代的别的关于扬州的文本的比较分析,说明姜夔的这种重构在文本上的一些特征,以及给这首词带来的思想和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11.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同时被选入高中教材。这是宋词中两篇极为出色的作品,历代评论家,如清代的陈延焯、刘熙载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下面我们仅就这两首有代表性的婉约词做一些粗浅的比较分析。一、同为婉约,风格有异大多数文学批评家都一致承认,宋代词坛一直是被豪放与婉约两派所统治的,前者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这两大宋词创作  相似文献   

12.
《扬州慢》是姜夔年轻时路过扬州而自度的一首曲子。扬州在——二九年曾被金兵占领,焚掠一空;——六一年金兵大举南侵,扬州又受到破坏;——六四年,南宋主动进击失败,扬州再次沦陷。到——七六年姜夔路过杨州,时距最后一次蹂躏已  相似文献   

13.
《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为使语少意丰,作者运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都与扬州这个地方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了这些典故的具体内容和运用特色,对我们欣赏这首词很有帮助。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千岩老人,即南宋诗人萧东夫,闽清(今属福建)人,晚年居湖州,同姜夔过从甚密。姜夔曾跟他学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  相似文献   

14.
《扬州慢》教学设计涵盖词人姜夔的创作背景、扬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杜牧诗作的引用。截取《扬州慢》教学微镜头,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背景、主旨和写作手法,把握词的情感、意境,切实培养学生对词的鉴赏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5.
姜夔是南宋词坛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其晋宋人物般的风度和清空骚雅之词风影响深远,得到后世词坛的广泛推崇,其意义已经跨越了单纯的南宋词坛.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然而,如果我们进入到姜夔所处的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就会发现姜夔对道家审美意趣的接受与表现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宋末元初,周密、王沂孙、张炎等成为受姜夔词影响最大而又成就较高的一批南宋遗民词人。共同的人格追求、相似的人生际遇使这些南宋遗民词人非常尊崇姜夔,把他的创作奉为唯一典范。以这些南宋遗民词人为主形成的宋末元初词坛最具影响力的"姜张词派",开启和推动了元代词坛"复雅"风气的形成,其影响直至元代中期被誉为"一代正声"的张翥等人的创作,这是姜夔词传播与接受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7.
高冉 《文教资料》2008,(25):7-9
姜派乃南宋词坛风格宗尚姜夔词风的一个流派,在南宋词坛影响极大,但历来对姜派词人的构成却颇有争议.本文通过探讨历代论家有关姜派词人的评判.确定该代表词人为姜夔、张炎、王沂孙和周密.  相似文献   

18.
咏物是南宋词坛的重要题材,彼时,咏物词的涌现情势甚至已超过情爱词的创作,在选题创作等方面,为后世咏物词的书写提供了示范。史达祖以长于咏物蜚声词坛,元代陆辅之著《词旨》,将史达祖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这几位词坛巨擘并举而称,拈出“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作为四家特点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见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二十四桥”,课本注为:“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注家认为拥有二十四座桥乃是唐代扬州繁盛的标志之一。这样往,自然也说姜夔原词中的“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这种说法,无论是从唐代扬州的实际,还是从姜夔词意来看,都是值得商榷的。的确,唐代的扬州是一个商贾云集、笙歌四起的繁华富庶的大都市,而彼时的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相似文献   

20.
姜夔词在南宋词坛别具一格,其词具有“清空”特色。本文结合其词作具体阐述了其空灵含蓄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