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牛不仅是先民崇拜之神物,而且负重笃行,耕田耘地,在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地名印记。昭通农耕文化发展史上,形成了数以千记的田地、土壤地名,以及两百余个带"牛"字的地名。探析这些地名产生的区域环境与人文因素,倾听历史的足音,领略文化的风采,回味乡土的气息,有助于认识先民的生存状况,理解昭通地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有爱牛、敬牛的传统,我们的"牛文化"包含极为丰富的内涵,其内容涉及语言、古代祭祀、军事、医药、文学作品、艺术品等方面,这些都与汉民族早期的农耕生活、文化传统、认知心理有密切联系.但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牛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产与生活.本文重点从汉语言的文字、词汇方面探讨"牛文化"的起源、变迁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农诗"是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海洋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农人生活、农耕活动、农事民俗为创作源泉,反映了先民最本真、自然的生产生活场景,呈现出独特的朴实风格和浓郁的自然风情。开发与应用"农诗"文化课程,可以濡染浸润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勤劳淳朴的精神,汲取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在将来遇到人生挫折时,找到走向远方的信心与动力。  相似文献   

5.
大荔是黄河流域古老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大荔先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探索大量渗透于日常俗语中,这些俗语探索自然规律,总结种植经验,反映农耕文明,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现代人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站 《语文知识》2005,(1):19-20
在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华夏大地上,牛一直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喜爱。在汉语中,"牛"是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忠厚坦诚的象征。在诗人的笔下,"牛"的形象更是多姿多彩,蕴涵丰富。下面请欣赏古今不同时代的诗人所写的四首咏牛诗。  相似文献   

7.
《遮帕麻和遮米麻》作为阿昌族先民的生活写照和历史记录,是其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史诗中承载了阿昌族先民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原始社会时期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形塑社会道德、认识人类起源、记录生产生活、形成宗教信仰等现实作用。在"万物有灵"思维的影响下,阿昌族先民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构筑起"世俗化"和"神圣化"的生存、发展双模式。世俗化是阿昌族先民社会实践的结果,神圣化是阿昌族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手段,两者都是原始思维的表达方式。由此,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成为阿昌族先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潘坚 《早期教育》2008,(2):30-33
牛脚踏实地行动缓慢,但诚实、耐心、温和,又有力量。牛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最有贡献,农耕时代家家依靠牛耕种田地,牛是最任劳任怨的动物。只吃草的牛,犁田又拉车,人类养奶牛挤出牛奶,养育世世代代。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是在游猎生产中崛起的民族,因而拉祜族文化最初为游猎文化。崛起于游猎生产的拉祜先民,在经历漫长历史岁月演进后,最终归宿于农业,创造出拉祜农耕文化。拉祜农耕文化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措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  相似文献   

11.
综合流传于南美拉祜族民间的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对其迁徙历史进行考辨,可以获知:如今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之"勐缅密缅"为其所开辟,其先民在此地曾处于以农耕为主的发展兴盛时期。在经历具体路线为:"今楚雄州——今大理州洱海地区——今临沧市临翔区即"牡缅密缅"——今临沧市双江县、思茅市澜沧县等地——部分迁徙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由北至南的迁徙后,南美拉祜族先民方开始出现分支和衰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二十八星宿中的苍龙七宿,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授时作用.尤其七宿中的心宿和角宿,先后担当了春耕开始的授时星象.在农耕社会的早期,龙星不仅指示先民播种的时间,也是四季节气变化的标识,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龙"形象的起源,苍龙七宿也因此造就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龙"文化.中国"龙"的诞生始终与中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成为儒道经典中的主角,更是历代文学作品讴歌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长秋     
正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和煦的阳光撩开薄雾,将幽谷村"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灵秀长卷揭开了一角。清澈的小溪上,在晨雾弥漫之际隐约可见撑着竹筏的渔夫,远处的牛哞声在带着泥土芳香的微风中轻轻飘散,这里的村民几乎都过着与祖辈相同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打发得如流水般平常。当大山被涂成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14.
"牛"年悟语     
今年正值中国传统的牛年.作为农耕大国,牛在古代具有神圣的地位,中国农业文明所衍生的"牛"文化,蕴涵着丰厚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5.
在哈尼族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体系中,有诸多的神话和故事都记载了哈尼族古老并且令世人瞩目的农业文化。这些神话传说清楚详细地记载着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多个方面,深刻且形象地记录着关于哈尼族农业文明和农耕生活的心得体会和种植经验。哈尼族的梯田神话充分地表现出了哈尼族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哈尼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盘瑶千家峒传说的内涵.对传说其实是先秦时期瑶族先民坝居稻作农耕生活在民间传说中的积淀和再现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指出传说本身来源、生成、定型、变化于历史,但又不能把它当作信史。  相似文献   

17.
长秋     
<正>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和煦的阳光撩开薄雾,将幽谷村"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灵秀长卷揭开了一角。清澈的小溪上,在晨雾弥漫之际隐约可见撑着竹筏的渔夫,远处的牛哞声在带着泥土芳香的微风中轻轻飘散,这里的村民几乎都过着与祖辈相同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打发得如流水般平常。当大山被涂成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18.
雷山地区的苗族先民即从居住的鱼米之乡被迫西迁溯都柳江北上到达古州(今贵州榕江),最后定居在雷公山周围繁衍生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他们来到高寒山区后,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苗族先民因地制宜,伐木耕山,开荒造地,修筑梯田,开辟了规模庞大、雄伟壮观的雷公山梯田。雷公山地区的层层梯田展现的风貌反映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在极限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能力、伟大的创造力和乐观精神。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民利用雷公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壮丽奇观。  相似文献   

19.
祭祀是古人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这种古老的礼仪带给先民心理上的归属感与依托感,其中包含着先民对神灵膜拜和对祖先的怀念。祭祀的重要性决定了祭品的重要与考究。在先民的祭祀活动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牛、马、羊以外,一些古文字中还记录了一些其他的祭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古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记录了一些中国文化的信息。通过这些古汉字,我们初步的了解了远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远古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展现了先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字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