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
废名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文坛里风格独特的小说家。《桥》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也体现了废名写小说的独创性即诗、画、散文皆入小说,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桥》以更好的说明废名风格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5,(8):56-61
《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属于叙述节奏缓慢、故事时间跨度却很大的文本。两部小说在时间大幅度流转上有明显和暗含的不同,在文本结束时呈开合或封闭的不同,这种同中有异的叙事时间与禅宗"观心看净""识心见性"的思想内涵紧密联系。废名的创作深受禅宗的"凡有所相,皆是及虚妄""自性迷,佛即众生"等思想及"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审丑"是废名小说艺术的一大特色,废名小说的"审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表现乡村的破败和国民的落后,二是为了以丑衬美,三是借以表达一种现代意识,四是为了营造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废名的"审丑"有时也出现"败笔","趣味恶化"是废名某些小说不可掩饰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废名是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对于废名后期的小说.学者较多研究其现实性及禅意的变化,较少涉及小说的情感特征.文章结合废名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观的变化,着重探讨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真挚率直、理性谐趣.  相似文献   

6.
废名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田园小说的代表。其小说具有诗意美和艺术美,通过具体意境的渲染及人物的对话,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怀。《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竹林为背景,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的人生成长经历,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青春色彩。这部小说中体现了较强的田园风情和冲淡之美,借助于妙手将俗世间的事情以画面感的形式展开出来,给人静谧的感受。本文将重点以小说《竹林的故事》来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桥》是废名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首先介绍废名小说研究现状,指出废名小说研究的缺失,分析佛禅研究在构筑和丰富和谐社会的文化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通过对《桥》的文本研究指出《桥》的佛禅思想价值,进而提出《桥》的关学意义;还分析了与和谐社会的内涵一致的地方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净化心灵”;最后指出其在构筑和丰富和谐社会的文...  相似文献   

8.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挑源"情节和由里及表的庄禅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对我们认识废名的诗化小说更加深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废名小说《桥》的诞生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之有关刊物,以三个版本为例对《桥》的版本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对废名小说的版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桥》是废名颇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通过解读《桥》中的"桥"意象,探寻作者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废名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了这部小说中,通过小林、琴子和细竹之间的情感关系,诠释了对爱情的向往、抉择以及对女子命运的思索。"桥"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浓厚的彼岸色彩。  相似文献   

11.
《菱荡》是废名的短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陈聋子这一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处世态度渗透着浓厚的禅宗哲思,小说诗化的笔调和质朴幽丽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凝聚出小说印象式的整体氛围,共同表现出废名所追求的人性与永久的文学价值、静穆严肃的文学美感以及达到个人内心"无矛盾、无冲突"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废名《桥·花红山》的修辞性解读,探询废名文本语言的想象旨趣和时空营造特征,以及废名小说叙述意象中的诗化意趣和叙述背后所驾御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对废名小说滞涩难懂的赋造局限作多视角的评价性分析。最后从文学诠释角度出发,尝试构设废名小说严丝合缝的阅读可能。  相似文献   

13.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 ,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桃源”情结和由里及表的庄禅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 ,从而也对我们认识废名的诗化小说更加深了了解。  相似文献   

14.
吴长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99-101,105
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对废名小说叙事话语、审美形象和叙事意蕴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了废名小说的文本特色和废名的独特的审美境界、生命哲学。在文本的意义上,论证了废名小说的文学理想必然孤独与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五四”短篇小说的重镇,废名的小说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不同视野下的《桃园》呈现出废名小说的多元内蕴。在对小说生命无奈的凄凉和时美好生活的渴望的双重解读中,我们能领悟到小说中的现代意义和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17.
《废都》是贾平凹的标志性作品,是当代文学最具现代感的小说之一;《废都》又是一部被文学史严重忽视、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作品。无论是这部小说文本结构自身,还是围绕《废都》的阅读、接受,都形成了多重悖论。《废都》整体的现代主义风格和"颓废"美学的审美情趣,对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3):F0003-F0003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哈萨克文化研究"在最近由全国社科学报研究会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刊""名栏"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栏"。  相似文献   

19.
废名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手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弥合中西文学,打通诗与小说,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当废名在进行这项实验时,他就不自觉地趋向于雅可布逊体系中隐喻的一端,这就是废名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由来。隐喻性的写作手法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象征主义的因素。隐喻性的写作手法还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不过,废名创作中的"现代"色彩又不单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中还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佛教文化的因子。这里发生的是一种契合。废名在进行他的小说语言试验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扬了汉语"以神统形"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0.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