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丁玲的三篇小说为切入点。阐明了丁玲创作包含的双重矛盾源自其身份转换期间的矛盾状态,而这种转换对丁玲而言,是自觉的,是她向一个主流作家迈进的必然状态。  相似文献   

2.
章从梳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脉络入手,重点分析其早期代表性小说,论证丁玲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及其转机。  相似文献   

3.
《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40年代创作的几部出色的短、长篇小说,引起过人们的众多评议。章采用症候分析的方式,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这几篇小说本的悖逆、含混之处,旨在揭示作家创作的无意识或潜意识心理,解读作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4.
《韦护》是丁玲在1929年末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中篇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文坛的轰动,最初对《韦护》的解读多认为是"革命恋爱"故事,带有小资产阶级痕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韦护》并非是简单的"革命恋爱"小说,其中蕴含着丁玲独特创作风格。本文将从《韦护》入手,浅谈丁玲笔下与众不同的革命与恋爱。  相似文献   

5.
丁玲和马烽是同一时代、同为解放区的作家,他们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和《金宝娘》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极为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论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比对两位作家对相同命题做出的异质解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别从自审意识确立、异性形象审视、同性情谊书写等方面对丁玲早期精典文本进行解读,凸显出丁玲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丁玲笔下塑造了一批具有真正性别内涵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丁玲在土改时期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既是真实反映政治改革的小说,又是丁玲自己转变风格的代表作。本文重在梳理小说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以及丁玲借此所探讨的各类问题。在抛开政治小说的"时效性"的前提下,去分析其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10.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11.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B博士的遭遇反映了茨威格晚期的遭遇与内心的痛苦,茨威格对于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与谴责。茨威格在创作这篇小说当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从空间视域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体验、精神体验以及重新解读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彰显女性意识曾是丁玲小说创作的一个特色,但这种特色却未能一以贯之。如果说莎菲标示的是叛逆,贞贞展现的是坚持,那么杜晚香则完成了一种皈依。丁玲的小说创作以叛逆始,却以皈依终,生生演绎了一种宿命般的轮回。  相似文献   

13.
《果树园》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七节。要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首先必须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一九四六年夏,丁玲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动了她,广大翻身农民闹革命的热情鼓舞着她。她曾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从二十年代末期走上文坛,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创作历史.在半个多世纪中,她用那支刚劲有力、细腻动人的笔,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小说、散文、评论、杂文等,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留下了一步又一步鲜明的时代脚印. 丁玲创作的五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十年,也是她个人风风雨雨的五十年.实事求是地对她的文学创作进行再评价,研究和总结她的创作经验,对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拨乱反正,繁荣创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陈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37-40,67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可以达到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作家创作个性的主要方面。通过对丁玲建国前创作的几部小说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丁玲创作的风格特征及其由细腻向宏大的发展变化,从而使我们对她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魏爱玲 《现代语文》2007,(4):66-66,4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集中于对女性心理、情感欲望的大胆表现和女性命运的探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流话语的转变,丁玲也不自觉地陷入“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创作的模式中,其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突出,性别意识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时期,延安给作家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环境和不同以往的生活,使得作家的创作有了重大的调整。全文从文化身份、创作思想、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转向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丁玲从一开始登上文坛就在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情绪,特别是早期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意识。然而,她的创作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实际上,丁玲的整个创作存在着一个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中断到最后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丁玲小说现代性的演变过程。丁玲以莎菲系列形象这一中国的、现代的女性形象群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从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和消亡的过程,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探索与失误,看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