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殷周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意识形态建构不自觉地促生了西周的文学制度。西周文学制度肇基于礼乐,孕育了独特的文学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礼乐书写制度彰显指向现实的精神向度,教化主题促生趋向温婉中和的审美取向,农业经验涵养深厚的历史理性精神,礼乐文献承载形成体例独特的文学表达。西周文学制度依“礼”“教”“经”“体”之制度四维建构了早期中国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场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后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发展以及成熟于西周。确立于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礼乐文化,几乎渗透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古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是早期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中的一个核心观念,贯穿从“六经”到汉赋的经典书写。它源起于尧舜以至三代“追中”的历史记忆,上应古代天文学对中宫斗极的信仰,下与尧舜以来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建都历史相合,构建了一个王权天授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西周初年“崇文德”的运作,使“天下之中”洛邑成为和合的礼乐文化地理空间。这说明集地理、政治、文化与民族于一体的“天下之中”观念在西周初年已经基本成熟。经《左传》《周礼》《史记》等典籍的推理阐释,它的丰富内涵得以进一步明晰。随着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及具有“体国经野”性质的京都大赋书写,标志着这一地理观最终确立,并对此后王朝择都选址的政治理念与择中治国的思维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的人文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是中国古代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从西周“礼乐化”的兴盛,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其思想闪耀着几千年的历史光辉,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人主义”的主要内容,这已为大多数学所认同,但是,若把这些人精神的早期形态说成是人思潮,就难以为有的人所接受了。正是这一不为人们所趋同的观点,展示了中国化在先秦时期的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本文考察了“礼”和“乐”的具体内容,探寻了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礼乐的精神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是胚胎于夏、商而形成于两周,其主要特征是萨满式的文化,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文化是以巫祝文化为其主要特征(虽然两周时期人文主义已经萌芽)。儒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直接来源于巫祝卜史,他们是三代文化的继承发展者。尽管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已往三代文化有所不同。即有其新的人文的一面,但从其来源以及其主观上对三代文化的追求、推崇,使巫祝文化又表现出强大的  相似文献   

7.
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于西周初年由周公创始并丰富成型,经中国几千年岁月烟尘的洗礼及与中国文化的不断交融中,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礼乐文化在历史中的演进,并分析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分封制作为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使周天子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实现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并对其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礼乐教化”,作为“乐”的一个类型,中国古代建筑从空间组织、造型与装潢及自然观等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具有浓厚的美育意蕴.  相似文献   

10.
陈来先生从一个思想史家立场,取径于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及文化学等社会学科的方法,对孔子出现之前的前诸子时代(“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和阐释;把思想史的起点追溯到殷商之际,描述并解释了三代(夏、商、西周)及春秋文化与后世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呈现了儒家思想及整个诸子学思想发生的文化准备及历史环境;揭示并论证了作为“轴心时代”出现的文化准备,中国“前轴心时代”文化演进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文的转向”这一特殊发展模式与品格。从而,为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西周建立的乐府体制助歌诗挣脱鬼神怀抱,造就最早的诗人群体,促成诗之文学蜕变。《诗经》乃乐府体制产物、乐府诗的本初形态,其文本定型于颁诗制度解体之时。“风雅颂”的体例折射西周宗法社会政治架构。《诗经》形式上诸多特征,皆可从乐府体制中究因。《诗经》开乐府诗体,树“诗人”风范。复杂奇特的乐府效应,形成中国古代诗歌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2.
在华夏文明起源问题上,学术界多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大型宗教性建筑等物质指标作为评判文明形态是否产生的标准。这样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方面,这些评估标尺无法体现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特质,更不能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动力式和结构式的诠释。从早期华夏文明演进规律看,原始礼乐文化的发生、发展,既是华夏文明得以盟生的动力,也使华夏文明形成“礼乐”文化符号表征的原因。从原始礼乐文化祝野去探讨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研究方法所带来的缺陷,扩展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而且也真正体现了华夏文明之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3.
陈来先生从一个思想史家立场,取径于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及文化学等社会学科的方法,对孔子出现之前的前诸子时代(“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和阐释;把思想史的起点追溯到殷商之际,描述并解释了三代(夏、商、西周)及春秋文化与后世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呈现了儒家思想及整个诸子学思想发生的文化准备及历史环境:揭示并论证了作为“轴心时代”出现的文化准备,中国“前轴心时代”文化演进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文的转向”这一特殊发展模式与品格。从而,为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龚自珍“尊情”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史、文化史的贡献。从生理心理层面、社会政治层面,哲学文化层面这三个层面进行剖析,认为龚自珍的“尊情”乃是中国古代主情思想的一个终结,同时开启了近现代主情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西周是中国传统劳动“德治”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开始把劳动与“孝”“德”相联系,形成一系列重视劳动的政治主张和礼仪制度。西周礼乐文化和制度奠基人周公关于劳动的认识和主张,大多被先秦诸子所继承,成为中国传统劳动“德治”思想的主要来源。西周劳动“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梳理中国先哲的劳动“德治”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德治”智慧,对新时代培养劳动德行、彰显劳动价值,以及构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西周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社会现象在《诗经.小雅》中多有反映。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诗经.小雅》的文本,分别从宗法制度的衰亡,祭祀乐器和祭祀规模的变化,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等角度探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周礼·大司乐》所记载的“六诗”是中国本土生成的一个重要诗歌术语,其涉及早期诗乐观、文学观、政教观等,蕴含了三代礼乐文化生成及传播等众多学术信息。作为早期诗乐形态,“六诗”的生成机制、演述体式、传播机制与上古政教传统、风俗等社会体制有密切关联。“六诗”之教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上古“王官之学”即早期官方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这其中既包括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亦包括巫祝文化。“六诗”之衍生与巫瞽乐官的采编、典乐和教学等密切相关。伴随王官文化的衰退,瞽眯逐渐沦为优人讽谏,周代六诗亦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8.
道教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本土、来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思想曾与经西域传入内地的印度佛教互相碰撞、冲突,彼此融合、吸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三界”说展示两教思想的融合,并简要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汉承秦制”的背景下,汉武帝“独尊儒术”,造成长期以来皆以儒家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但现实是“百代都行秦政制”,而“秦政制”是法家之制,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反儒的。法家之制下,中国历史潮流中各个朝代皆以法家理念为核心建立行政、法律、教育制度,其中教育制度的构建虽重儒家,但内在逻辑却以法家为主,因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法家理念时常凸显。名为儒,实则为法,“儒表法里”之下教育惩戒存形于中国古代官方以及民间的教育体系之中,探究中国古代教育惩戒制度的建构,能够更好地深思现行教育运作下教育惩戒的深层次问题和操作方式,完善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