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雷平阳作品评论的队伍中,杨昭是杰出的一个。他利用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在雷平阳和他的众多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诗人的魂路图——雷平阳论》这一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喜爱雷平阳、阅读雷平阳、理解雷平阳的读者来说,都是竖立在通往诗意的栖居之所的指路牌。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月1日《诗刊》社将年度诗歌奖颁给了云南诗人雷平阳的组诗《诗无邪》。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是当下最具活力的诗人之一。终评评委吴思敬、张清华等认为,"雷平阳的诗歌沉着坚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源流和独特的地域特征。他的诗,有如云南土地上的植物,茂密、蓬勃,根系发达,直抵生命和大地的内部。"组诗《诗无邪》  相似文献   

3.
以诗人身份闻名的雷平阳在其散文创作中蕴藉着丰富的“诗性”因子。《雷平阳散文选集》是作者从私人的角度,以“诗性”之笔构写云南的篇章。从语言、空间想象和现代性叙述形式三个方面介入,对雷平阳散文中的“诗性”进行解码,可以窥见雷平阳散文在“诗性”书写背后所隐含的对文化“同质化”反抗和拒斥的写作姿态,以及对“底层”生命存在价值的质询,进而管窥主体在散文“诗性化”背后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4.
乡愁是雷平阳诗歌的一个重要主张,诗人的乡愁既饱含着对云南、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又有着城市化进程带给诗人的乡愁。带有功利色彩的乡愁主张成为雷平阳诗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对于许多人来说,粮食和蔬菜,他们来自农贸市场,可对于我来说,他们永远来自一个地方,那就是土地。"作为庄稼人的孩子,雷平阳的诗文总也离不开确凿的泥土气息,离不开生活的现场。在其写作的年间,雷平阳先生深入云南腹地,他的写作便是从这块土地开始,用一块疆域给写作抹上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成为了歌颂这块土地十分优秀的诗人和散文家。而同时,雷平阳以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为散文创作树立了又一种先锋的旗帜——即,一种"局外人的写作",今以《雷平阳散文选集》为主题来分析这一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瑞芳 《集宁师专学报》2007,29(2):33-34,52
"蒙太奇"技法虽然来源于电影艺术,但是在诗歌写作实践中早已普遍存在,它是实现诗歌意象跳跃性组合的重要写作技法。特别是空间蒙太奇思维使用,对于文本意境的生成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诗歌造境方面出发,具体阐述并列式造境、层递式造境、交错式造境、对比式造境、声画分立式造境等空间蒙太奇的不同造境方式。  相似文献   

7.
雷平阳的诗歌独树一帜,其英译策略至今无人问津。对雷平阳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英译策略的探究对促进其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汉语诗歌的英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2011,(Z2):79
雷平阳,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现居于昆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职于云南省文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雷平阳诗逊》《风中的群山》《云南黄昏的秩序》《画卷》等。曾获诗刊社华文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华语文学盛典2006  相似文献   

9.
加里·斯奈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诗人之一,青少年时期荒野生活的经历让他终身热爱自然,并逐渐发展成为追求简单生活的生态主义思想。同时他受东方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甚深,翻译寒山诗和在日本的禅修经历让他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净化心灵的同时,也深深作用于他的诗歌创作。他的生态诗歌融入了他对东方禅宗的理解,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加里·斯奈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诗人之一,青少年时期荒野生活的经历让他终身热爱自然,并逐渐发展成为追求简单生活的生态主义思想。同时他受东方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甚深,翻译寒山诗和在日本的禅修经历让他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净化心灵的同时,也深深作用于他的诗歌创作。他的生态诗歌融入了他对东方禅宗的理解,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题材主题处理上的大与小,意象意境营造中的真与幻,情绪情感把握上的冷和热,语言运用上的拙和巧,在这些艺术方面的匠心独运,是雷平阳诗歌成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昭通诗人雷平阳在继其诗集《雷平阳诗选》后出版了新诗集《云南记》,并获得了2010年"鲁迅文学奖"。诗集由150首诗组成,分为"蓝"、"流淌"、"隐身术"、"尘土"四卷。现实语境下的当代性书写以及"物态化"的凸显与"意志化"的节制构成了其诗集的主要内容。而有力度的语言以及有策略的书写则构成了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从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云南记》的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文学特征的角度看,林混的诗歌在西海固诗歌作品中有其相对"另类"的特征,这表现在诗歌修辞、诗歌主题与诗歌风格等方面。林混诗歌的主题是多向度的,生活的辛酸与苦涩、人性的卑微与灰暗、现实的猥琐与丑陋、底层生存的疾苦与无奈等等都在其诗歌中得到过艺术的呈现。其中,对现实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对人性的反思与反省、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与悲悯是构成林混诗歌主题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云南记》是雷平阳云南特色的"地域性写作"的又一文本。他从书写诗人个体孤独入手,刻画个体在云南山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凸显农业文明遭遇工业文明、消费文明体现出的无力和溃败。诗人把对个体命运、乡村命运的思考融入诗歌创作中去,通过诗歌写作完成对故乡的叩拜,表现出诗人的触觉与担当。  相似文献   

15.
刘半农在英法留学期间,写作了近90首新诗,其中多数是关于劳苦、饥饿乃至病痛等底层民众生活的题材,他之所以写作这些有异于其他留学生诗人的新诗,一方面源自他在域外困顿生活的体验;另一方面源自他对诗人使命的担当,他注重诗歌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并最终选取民歌的形式。他明确地将自己的诗歌定位为“瓦釜”之音,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大众诗歌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国内劳伦斯诗歌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译介、整体研究、重要作品研究、艺术特色等方面。其译介主要是部分名篇,尚缺全集译介;其整体性研究成果主要在主题和创作轨迹方面,少数是基于批评理论的解读;其重要作品研究有较深入的文本解读,但视野局促;其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研究主要关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象表征,有较多重复。整体来看,我国劳伦斯诗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破性果,有偏颇现象,选题和研究方法上有趋同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自己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生态文学书写包括三个主要方向,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可以把握这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8,(1):31-34
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哲学中,至关重要的美学原则是"美人之死"。女性在其作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她们让故事和诗歌增添了色彩和深度。要全面理解坡的诗学和哲学思想,就不能不关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考量其女性观。本文拟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和诗歌作品,倚重他者理论来探讨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认为尽管坡试图让美人成为诗意的主题,但是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以超自然形象威胁着男性主体,或超然世外,成为人观赏崇拜的缄默偶像,始终都摆脱不了"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境创造是诗歌写作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出发,谈谈诗歌意境创造的一些规律。整体性:诗歌意境创边的本质构成。意境是诗歌的整体艺术图境,它是由一首诗的所有意象围绕主题意蕴集合而成的一个艺术整体。意境由“境”与“意”两部分构成。“境”是由意象的“物象”部分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意”就是由意象的“心象”部分凝聚的诗歌的主题意蕴。诗人写一首诗,总要表达一些主观上的东西,或是一份情感,或是一团意绪,或是一个认识等等,这里的情感、意绪、认识就是意境中“意”的内…  相似文献   

20.
正宓月/推荐01黄亚洲老师是写作的多面手,剧本、长篇小说、诗歌、散文均有涉猎,且创作颇丰。他擅长主题宏大的作品,他最挚爱的却是诗歌,散文则是他偶尔为之的"边角余料"。正是这些"边角余料",却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