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语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是语言学当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中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二语言即是英语,母语为汉语。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本文通过分析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影响,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唐红梅  翁治清 《内江科技》2007,28(11):173-174
词汇学习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核心,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词语学习蓑略本文从“词语”学习策略的角度分析英语学生的词汇学习现状并找出英语写作中语言学习的“盲点”.确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及教学方法,实现词汇学习与习得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响 《科教文汇》2014,(10):45-45,47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阐述了人们习得语言的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理论。“使”字兼语句是留学生在汉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使”字兼语句是兼语句的一种,但与一般兼语句又有所不同,它是汉语中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本文主要尝试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运用到留学生“使”字兼语句的习得过程中,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使”字兼语句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哪些适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对于把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存在着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影响因素不是完全靠听者本身所能解决的。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从声音到意义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指的是音位表现,词汇理解、语法应用、意念表现等层面的转换。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适应这种转换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沂 《内江科技》2009,30(6):172-173
在人们日常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偏误和错误,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在说和写的过程里要分清偏误和错误比较困难。本文向第二语言学习者阐明什么是偏误和错误,并且探究了中职学生如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纠正或避免偏误和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马宁 《知识窗》2022,(10):81-83
阅读理解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输入内容的主要方式,也是低层次文字符号加工与高层次语义解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在传统纸媒、数字化阅读与立体式阅读模式并立的当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遇到了新的挑战。文章结合阅读理解心理机制的建构,探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理解效能的主要情感因素与非情感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提升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理解效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语言石化现象已成为二语学习者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的巨大障碍,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本文通过探讨石化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分析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或消除石化现象的措施和对策,旨在提高学习者目的语言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8.
董雅清 《科教文汇》2023,(22):67-73
研究期望通过对60名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调查,了解汉语学习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变化。结果显示:学习者在自我认同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自信的变化最为显著且正向,即通过对汉语的学习和掌握,学习者更加自信;削减性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学习者并未丢失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生产性和附加性的变化,说明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感和跨文化意识在增强,体现了善学者积极使用目的语并对他者文化兼容并蓄的学习策略;身份认同的变化启发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等,使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鲁亚峰 《中国科技信息》2010,(15):230-230,235
<正>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直觉地意识到,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与学习其词汇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当语法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时,词汇的习得依然远离目标。可以说词汇的习得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没有一个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英语学习者最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精读和写作为教师重视,泛读处在与它的重要性极不匹配的位置。然而泛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创设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语境;培养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兴趣;提高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扩大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汇量;打开了第二语言蕴含的文化窗口;增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对于科技界来说,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一周之内,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紧随其后,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60条配套政策(简称“60条”)出台,包括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这一主线,针对现实中阻碍科技发展的各种障碍,理顺各层面之间的关系,其系统性在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中“Of”并不是唯一能表达汉语“的”字的介词。其他一些英语介词也可以用来巧妙地表达汉语“的”字,现归纳介绍如下,供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郭蕾 《科教文汇》2014,(13):118-120
近十年来,中英双字幕的影片资源不断增多,让英语和电影的爱好者们在欣赏外国电影的同时也能学习地道的英文。目前国内大部分进口影片的中文翻译工作绝大多数是由兼职翻译或爱好英语的志愿者完成的,他们大多不是为了收入而来,更多的是因为爱好和荣誉感;同时,仓促或无法全身心投入地翻译使汉语字幕中有一些翻译不尽如人意,甚至是错译的现象。错误的中文翻译不仅对于观影者来说是个误导,不能清楚地理解原意,对于英语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更是会产生错误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不利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本文以影片Ever After(讲述的是在16世纪的法兰西,展开了一段酷似童话《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为例,对电影对话中的英汉翻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同时给出了试探性的翻译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鸿雁 《科教文汇》2009,(8):130-130,145
入门阶段的语音学习对于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本文中探讨了目前存在的几种语音教学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在理论和教学中的所长与不足,试图找出最有效的汉语语音教学法,从而减少语音学习者的负担,为他们继续学习汉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攀 《百科知识》2021,(9):65-66,77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对学习者来说,汉语词汇学习的难点体现在掌握词汇量和准确辨析词义方面.根据语义场的相关理论和构词法、词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能够形成汉语"心理词典",对已学过的词语进行集中复习和巩固,进而扩大汉语词汇量.此外,语义场理论还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某一词语的一系列义项,掌握同义词辨析的技巧,准确地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该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了”字的使用方法是一大难点。因为在汉语中,动态助词“了”有多种用法,其在语法和语意上的功能也与阿语相应的结构不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加。为帮助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中文,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从偏误分析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一、动态助词“了”的用法综述语言学界多数学者认同“二分说”的观点,认为现代汉语“了”可以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两类。其中,动态助词“了”一般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一)中阿动态助词(“体”范畴的对比)“体”范畴用来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情况。汉语没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主要靠一些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的辅助词来体现,如动态助词“了”。阿语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如添加代表时态的标志来体现,只改变词形,不改变词汇的意义。汉语中极少存在这样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17.
武玉丽  王坤 《科教文汇》2009,(7):259-260
在山东临沂方言中,虚词“来”与“去”有很多不一样的用法,主要从趋向意义对语法意义的影响,充当时体标记,作为语气词三个方面论述了临沂方言中“来”与“去”作为助词用法上的区别,通过唐宋以来文献材料中对“来”“去”使用的考察,证明了“来”、“去”是近代汉语用法在临沂方言中的保留。  相似文献   

18.
当今,许多高校忽视学生第二语言学习者成年人的身份,不顾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师资队伍素质,盲目要求全英语式授课,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它不仅无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会降低学科知识的吸收。本文从科技英语学习,“语言缺门”和英文原文理解三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课堂中适当运用中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阐述了人们习得语言的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理论。"使"字兼语句是留学生在汉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使"字兼语句是兼语句的一种,但与一般兼语句又有所不同,它是汉语中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本文主要尝试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运用到留学生"使"字兼语句的习得过程中,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使"字兼语句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哪些适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倩卿 《科教文汇》2020,(4):181-183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