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在揭示诗歌的非功利本质属性基础上,张扬和倡导纯文学、真文学观念,推崇不为名利所撄的作家作品;认为好诗"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作品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作家人格境界的修养和完善。认同苏轼诗画相通的观点,又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从理论上自觉为苏词革新张本,要求保持诗词的界限和词的当行本色,推崇闲雅蕴藉、清新自然的词作特色,词学观念逐步与苏轼靠拢。肯定散体大赋的形式体制、艺术特质和讽谏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明确提出融通、变通的文艺创作思想,进行诸多打破文体界限的尝试,为其文学创作带来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苏轼诗琐谈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他以豪迈奔放的词风誉满文坛,但他把写诗当作日常功课,多方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大家学习,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诗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量,比之散文和词,苏轼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  相似文献   

3.
苏轼一向被认为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他长达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以及大量的散文作品。创作时间之长,作品数量之富,在宋代作家中首屈一指。因此,探讨和研究苏轼的创作分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苏轼文学创作的理解。事实上,对苏轼创作进行分期,自宋代以来大有人在。分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正>北宋作家苏轼在诗、词、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共选入苏轼作品15篇,其中标题中出现地名的有8篇,可见苏轼是有意关注地理空间的作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个体生命发展的底色,具有“根”的意义。本文旨在解读苏轼诗文中的地方性、人文性、个体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久负盛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怎样评价苏轼的作品,评价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所写的诗文,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特别是“四人帮”出于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诬蔑苏轼是“竭力维护旧制度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向被认为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他长达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以及大量的散文作品。创作时间之长,作品数量之富,在宋代作家中首屈一  相似文献   

7.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王恽作为元代前期的重要词人,词学观念较为丰富。王恽作词重视情致,这首先指合乎温柔敦厚之诗教精神的雅正之情,体现为强烈的淑世精神,还指符合士大夫审美理想的闲情雅意。在作词法度上,王恽小令或慢词能守前人矩镬,又引入白居易诗论,要求词以美刺,用于表达政治性诉求。词风上,既推崇豪放疏快,又不废雅化之“清”。这些观念于前人尤其苏轼、辛弃疾、元好问三者多有所取,渊源脉络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9.
作品总是反映作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着这个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表现着作家的思想倾向。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多“梦,”都思慕老庄和陶渊明,都爱在词中提到“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梦中的追寻、对老庄和陶渊明的追慕及皈依,以及他们的“剑意,”在他们的词作中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常州词派打破了浙西词派以姜夔"清空"作为唯一标准的词学主张,转而注重比兴寄托,并在此基础上抬高了苏轼和辛弃疾的地位,对他们的词作予以了高度评价。张惠言将苏、辛二人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而周济则更推崇辛弃疾词,后期谭献、陈廷焯等又略重苏轼。这样的发展历程能够反映出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常州词派对苏辛词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的句读、“故国神游”、“多情人”的解读等几个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议。这些争议表面看来是断句与词语诠释的问题,争论往往陷人词律与考证的范畴,结论难免偏颇。词是抒情性的文体,理解应以文本为主体,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与作家创作心理,注重作品艺术构思的完整、意境的浑融、思想情感的统一,并立足于苏轼对词革新的贡献,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散文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前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作者苏轼是北宋中叶的文坛巨擘,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也是佼佼者。继欧阳修之后,苏轼的诗、词、散文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苏轼的作品,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抒情咏物之间,又每每表现出傲岸不驯,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就是作家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初游赤壁之后所写的第一篇赋。江汉之间,以赤壁取名者有三处,苏轼所游的是赤壁矶,并非周  相似文献   

14.
苏轼创作的诗词数量丰富,影响深远.苏轼的寄赠诗词比较可从寄赠对象、寄赠内容、风格审美三个方面进行.苏轼努力践行自己“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由此可一窥宋代诗词无限靠近却又壁垒天然的客观局面.  相似文献   

15.
苏轼提出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创新,以作诗的手法来填词,融诗之精神境界于词中。苏轼在词中大量化用唐诗,与此同时,苏轼词在对唐诗的化用中有所择取,本文试就其对唐诗的化用与择取略加阐释。  相似文献   

16.
满族作家老舍具有鲜明的民族观,他提出和推崇大民族情节,有对本民族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他的民族观念闪耀着永恒的人文光芒。本文就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苏轼作为中国一代具有影响力的词人,其豪放不羁的作词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苏轼在历史中也留下了许多婉约之作,这些婉约之作大多是为女性创作的。苏轼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以往礼教世俗的观念,其词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先进的女性观念。苏轼词中先进的女性观念具体体现在:对歌姬人格的尊重,对女子才华的尊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法的否定,对妻子忠贞平等的肯定。这些都体现了苏轼不被世俗束缚,勇于表达自己对当代女性形象的认识。这些先进的女性观念对当今社会男女平等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苏轼词中的女性观对今天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轼大量以游戏之笔入词,被誉为“为游戏之圣”。其游戏之作共四十一首,占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强。苏轼的戏作在当时影响了很多词人,对徽宗时期的御用文人及词作的影响最为明显。苏轼虽然以游戏作词,但决不小看词;相反,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方式,引导词体摆脱音乐的束缚,使欣赏者的重心由音乐转向文本自身,从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词体演进和词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种创作和这些作品,其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对外界的感知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因而他对外界的认知和把握,也必然同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时空观念相联系,并从这种联系中确认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考查某人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空观念,对于我们把握作者的人生观,理解作品的意境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就是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考查苏轼、辛弃疾,毛泽东的词(主要是豪放词)对我国词史在词境上展上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