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
观察,是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豹、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一种知觉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它具有对事物的有意感知,高于单纯知觉表现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以下三个本质属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丰富性和系统性、持久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3.
在化学实验中 ,通过对现象的感知 ,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刻思维。因此 ,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1 现象感知与思维活动是相互促进的  实验中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 ,是一种与思维紧密联系着的思维知觉。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通过对现象感知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和化学事实都是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的 ,观察又离不开思维。当学生感知到物质发生变化或产生各种现象 ,…  相似文献   

4.
蔡巧芹 《课外阅读》2011,(11):236-236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5.
一、模仿套用公式,训练学生类比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感觉和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初级形式,观察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在乘法公式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乘法公式的来龙去脉,准确掌握其特征,多方面感知和观察公式,为识记和运用公式打下基础.训练学生类比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6.
由学习过程来看,包括了知觉选择过程、理解领悟过程、记忆巩固过程以及练习反馈的系统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开展全程性教学,精设教学过程,优化各教学阶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知识 在全程性教学中,此阶段为知觉选择性学习过程,也就是教师利用多种途径来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而学生有选择性地通过视听知觉来感知讲授内容,有方向地吸收知识,但这只是感性认识,并未真正而全面地认识所学内容.在这一阶段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具体如下:首先,教师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制订自学提纲,明确本课学习要求与目标,要求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导向下,完成自主阅读课本、观察课堂演示、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任务.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前提.所谓观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观察能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的源泉.在小学生作文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不会观察,无话可说".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那么,应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孙军 《宁夏教育》2013,(2):55-56
一、学会观察 1.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小学生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识性、情绪化比较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较弱,观察事物常常只看最明显、最吸引人的现象,带有盲目性。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以增强其观察的目的性。如在讲授《观察蚂蚁》这一课时,我问学生:“蚂蚁在我们周围到处町见,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样的吗?”这下可把他们难倒了,因为平时他们对蚂蚁缺少认真观察,只知道蚂蚁是小小的,黑黑的,至于具体长什么样,他们吲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9.
观察是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观察",就是运用眼、鼻、舌、手这些感官去感知事物.学生观察过程也是探求知识的过程,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观察,指事先已有明确的目的,制定了计划,人们按照计划进行的主动知觉。观察的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所取得的效果的评定,简称观察力。 学生进入中学后,几乎每门学科都要求他们有良好的观察力,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情况,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水平。 一、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是发展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条件,因为观察区别于一般的知觉活动,主要在于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形成。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提高学生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知觉的选择性,从所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观察能力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  相似文献   

12.
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观察获得的。科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让学生感知事物,是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目的性较差,注意力也不易持久。他们虽然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周围事物感到新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观察同一内容,事物很快就会被他们所熟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观察叫做思维的知觉,是思维的窗口,它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对事物视而不见,不能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他就不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他的思维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就很难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的,脱离了感知就无所谓观察,所以应在感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中,活动的刺激物更易于被人感知,“动”比“静”给人的感知更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直观形象的对象或其重要部分,可以尽可能增加其活动性。这一工作利用抽动片、复合片、转动片来完成,化静为动,不但能使学生抓住本质,牢固掌握它所反映的知识,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的方法,认清观察的重点,掌握观察的系统性,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各种主要细节。  相似文献   

14.
一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人们认识事物,始于感知。感觉与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初级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各种感觉的有机结合。感觉与知觉的统一,通称感知,而观察便是感知的持殊形式。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由于它是认识之始,所以带有探索性质。现代科学说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十之八九主要来自视觉与听觉,旁及触觉与嗅  相似文献   

15.
曹海芹 《考试周刊》2013,(2):155-155
<正>中学生物新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笔者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1.观"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笔者在生物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是思维的直接基础,而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和知觉一样的对当前事物反映的直观性,又具有比一般知觉更大的理解性。因为在观察前要明确目的任务;在观察中要分出事物中不甚显著的特性及各特性之间的联系;在观察后要进行总结。整个观察过程,都需要有思维积极的参加。因此,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相似文献   

17.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 ,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等综合作用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力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是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数学学习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培养、训练逐步提高观察能力。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 ,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 ,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知觉的选择性 ,情绪性比…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往往具有无意性、情绪性、轮廓性和片面性等心理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以培养。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主动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9.
《海滨小城》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4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观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对颜色、空间、声音及运动状况感知的基础上,显现出阶段性。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掌握海滨小城美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及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三是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根据以上要求,笔者作如下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掌握观察的顺序性掌握观察顺序,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