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加耕,一个农民的子弟,读到了高中,这在旧中国的农村,也算个小“秀才”了,谁还会自愿去当一个农民呢?今天,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董加耕读了书,却不是要脱离农民,脱离农业,脱离农村,而是立下了做祖国第一代新式农民的革命志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朝气勃勃地回到了他的家乡。董加耕受了党的教育,在回乡前就下定了决心:“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业。”回乡二年多来,他满腔热情地坚守在农业第一线,扎根在农民中,学习农民的好品质,坚定革命立场,艰苦劳动,勤奋学习,宣传党的政策,维护集体经济,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为农业作出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的知识青年, 正在掀起一个学习董加耕的热潮。董加耕同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他在高中毕业以后,自愿回乡务农。共青团江苏省委特别表扬了董加耕这种热情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良的革命品质。董加耕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正在全国青年中传播开来。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知识的第一代新型农民,是以农为荣.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先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的知识青年,正在掀起—个学习董加耕的热潮。董加耕同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他在高中毕业以后,自愿回乡务农。共青团江苏省委特别表扬了董加耕这种热情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良的革命品质。董加耕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正在全国青年中传播开来。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知识的第一代新型农民,是以农为荣,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先锋。  相似文献   

4.
新农民董加耕,今年二十三岁,共产党员。他在一九六一年高中毕业以后, 没有投考大学, 就回到家乡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参加农业生产。他在学校里,是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做了农民,他就积极劳动,风吹不动,坚守第一线,被誉为好社员。当了生产队会计,群众称他“放心会计”。他爱憎分明,依靠党组织,自觉地与敌对阶级分子展开斗争。他回乡两年半,先后得到县的党政各级组织十一次表扬和奖励,成为回乡知识青年的榜样。“嘉赓”改“加耕”立志耕耘董加耕的家乡是老解放区。他从小受到较多的革命影响。这个下中农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小学里念书  相似文献   

5.
一个高三学生的作文里说:董加耕的“精神可嘉,可是做法不好”,其理由是,“象他这样的人大学毕业后对祖国的贡献会更大。”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应该承认,象董加耕这样品学兼优的人,如果升入大学,将来的确可能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为人民作出相当的贡献。但是,能不能因此就可以说他参加农业生产是“做法不好”,不可能作出较大的贡献,“对党和人民有损失”呢?我认为绝对不能这样说。我们姑且不谈董加耕在党的教导下,在农民群众的帮助下,将来会给人民作出怎样的贡献,就拿现在的情  相似文献   

6.
董加耕同志的优秀事迹和他的《务农日记》发表以后,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许多教师和同学对董加耕的行动称赞不绝。有些学生表示,走董加耕的路,学董加耕的样,立志做坚强的革命后代。但是,也有不少人对董加耕回乡务农,觉得“可惜”,说这是“鲜花插在牛粪上”,“国家失去了一个攻尖端的人材”,以为到农村去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浪费”;也有人对董加耕的行动感到“难以理解”;还有人怀疑,宣传董加耕的事迹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现在谈谈  相似文献   

7.
读了有关新式农民董加耕的报导后,受到很大的启示,使我再一次想到我们农村中学的办学方向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教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千千万万个董加耕,这是自不待说的,因而我们就应该面向农村,为农业建设培养输送更多的董加耕式的新农民。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能够升人高一极学校的总是少数,回农村参加生产的总是多数。他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后备力量,回到农村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过去我们也重视了对学生进行为农业服务的教育,用甘祖昌、邢燕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越来越多了。一九六一年全省城市知识青年到国营农场参加农业劳动的还只有一百多人,去年就有了三千多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一万多人,其中包括一部分到农村安家落户的。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劳动,是一种移风易俗的革命创举。差不多每一个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都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克服旧思想,树立新思想的结果。例如,盐城县有个董加耕,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十四岁入团,高中二年级入党。在他一九六一年毕业前夕,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激动着他的心,他感到应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于是在志愿调查表上写下八个文字:“回乡务农,立志耕耘”。他把自己本来表示“长命富贵”意思的名字:“嘉庚”,改成了表示立志当社会主义新农民意思的:“加耕”。他不  相似文献   

9.
自从新华日报发表了董加耕的先进事迹以后,在全省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不少地方的干部、党员和青年,在当地党委和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已掀起了一个学习董加耕的热潮。董加耕是一个革命知识青年,他那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农为乐,立志耕耘,自觉地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志气;他那种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改造和锻炼自己的革命决心;他那种大公无私,克己让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集体、为阶级兄弟谋福利的高贵品质;他那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敢于和  相似文献   

10.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这部光辉著作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什么是积极因素,毛主席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工人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而要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此,在十大关系中,毛主席把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作为第一个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董加耕的事迹见报以后,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映。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感到董加耕的出现,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执行中开放的鲜艳花朵,是社会主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光荣,是年轻一代走向革命道路的一个榜样……因而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上学期,各校在组织学生学习雷锋之后,接着就展开了学习董加耕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榜样。在新学期开学以后,各地学校应根据省教育厅和团省委联合通知的精神,认真组织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董加耕活动。可以预期,做好这项工作,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涉及的是个有争论的问题。好在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改正错误。所以,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意见,供参考和指正。 一、春秋战国个体农民的广泛出现 毛主席在《组织起来》一文中说: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 毛主席说的这种个体农民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广泛出现的呢?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西周时产生的。作者认为,毛主席说的这种个体生产者不是奴隶、农奴,而是农民。而且,他们“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这是毛主席的英明论断。这一论断在我国革命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证实。我国在取得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因  相似文献   

14.
读了报刊上董加耕的事迹以后,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教育我们在校的学生学习董加耕,确立革命的志向,将来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我们的学校里对于这一问题,是有不同的理解的,有人认为:“过早地在毕业班学生中向学生提出到农村去,会使学生思想混乱,学习质量下降。”我想,难道不在学生中提出下农村的问题,不向他们提出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谈学习、升学、作专家,学生的思想就会不混乱了吗?学习“质量”就会上升了吗? 为了今后更好地使在校学生懂得从事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在和我校到东辛农场劳动的学生们接触中,跟他们一道讨论了这样的问题:今后学校如何向同学们进行参加农业生产这一教育,是早讲好呢,还是迟讲好呢?是只对考不取的学生讲好呢,还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讲好呢?请他们作回答。同学们都根据自己参加劳动的亲身体会,谈了许多要早讲,要向  相似文献   

15.
我们江西共大南城分校,是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亲手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国民经济大跃进的高潮中创办起来的一所社会主义新型农业大学。十几年来,我们学校认真实践毛主席的教育思想,贯彻执行《七·三○指示》,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县农村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从一九六一年起,做到了粮、油、肉、菜、资金“五自给”,实现了“不要国家一分钱”。  相似文献   

16.
自从新华日报发表了董加耕的先进事迹以后,在全省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不少地方的干部、党员和青年,在当地党委和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已掀起了一个学习董加耕的热潮。董加耕是一个革命知识青年,他那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农为乐,立志耕耘,自觉地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志气;他那种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改造和锻炼自己的革命决心;他那种大公无私,克己让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集体、为阶级兄弟谋福利的高贵品质;他那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敢于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敢于和一切旧的习惯势力公开决裂的战斗精神,不仅为广大知识青年树立了一面旗帜,而且  相似文献   

17.
读了《新式农民董加耕》的报导,脑海里波澜起伏,精神为之振奋。从董加耕身上,人们看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胜利,看到一代新人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千万个投入农业战线的知识青年的光辉前程。董加耕这种崇高的革命行动,使我联想到学校教育人的工作,得到不少的启发。一、要培养学生具有董加耕式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必须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决不能存在片面性。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学校工作和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要求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在沛县就仍然有这样的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在德育、智育、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四月号发表的“一个学文化又学技术的业余学校”一文,介紹山西解虞西張耿乡业余文化技术学校的經驗,并轉載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該校的按语:“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乡,都应当办起来,……农民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結合,……”这是为农民业余教育指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但毛主席指出的方向,在农民业余教育中还沒有得到应有的重視,这一类学校还很少很少。現在发現湖北天門县小庙乡的文化技术校夜,在学习上生产上都取得很大成績,本刊本期特加介紹。我們农民业余教育工作者,必須十分重視四張耿乡和小庙乡的經驗,必須大力地貫彻毛主席指出的方向。在土地改革尤其在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需要学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晚年仍然心系党和国家的前途,思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四个坚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他直面现实而不讳言两极分化的出现,尖锐指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富有预见地提出公平分配、共同致富将会成为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问题.他紧密地从我国农业的实际出发,既旗帜鲜明地拒绝那种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方向,同时又要求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并根据农民的意愿逐步推进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防止急躁冒进,并提出农业的“两个飞跃”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共七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是有极其伟大意义的历史性的文件。为什么这样说呢?毛主席告诉我们:“这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义”。它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们的眼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远大的奋斗目标,而且还为我们指出了如何一步一步地来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改变农村存在的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的所有制,从而根本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面貌。它鼓舞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