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蔡才福 《物理教师》2007,28(2):19-19,21
1问题的提出 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的实验课——“测金属丝的电阻率”.整体上看,这节课是一节好课,但在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这一教学环节上,引起了听课教师较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引言:本节内容是属于高考的非重点知识,对学生只要求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即可.因此,很多教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时,便觉得没有多少内容可讲,从而降低了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波的干涉”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现象,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以及研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仍要进行优化设计,只是在最终落点上,对学生的练习题不要求过难、过深.以下提供本节课教案一份,供广大同行参考. 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 ①知道波的独…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18日,江苏省第五届数学特级教师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笔者有幸为众多专家上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归纳推理”.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实录、专家点评和教后反思.  相似文献   

4.
一、情境再现 在一次高二教学教研活动时,笔者听了一节课.这节课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定能摸到红球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2004年9月份在古城西安举行的“新世纪全国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展示的一节课,该课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笔者有幸参与了该课的指导工作,并在会上听取了马复等专家的评论,受益匪浅.现将该节课实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林 《物理教师》2000,21(4):12-12
现行物理教材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光的本性”中的第一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是较难教的一节内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1)本节内容基本上是叙述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史,没有练习量,课堂时间显得多了,出现“没事干”的现象.(2)有些教师不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认为各类考试根本不会考查这些内容,因此上课时照本宣科,上不出新意,从而心理上惧怕上这节课.(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不足,甚至把本节课当作是听历史故事,弄不清楚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对本节课的处理出现了两…  相似文献   

7.
苏凤朝 《物理教师》2005,26(6):1-12
自主体验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体验而实现的教学.笔者在“机械波的产生”一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学生的自主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对这一节教学进行的设计实录.  相似文献   

8.
本学期,笔者坚持每天走进课堂听推门课.连续听了六节原生态的口语交际课.发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课下滔滔不绝的孩子们到了课堂上却屡屡“失语”。本文归纳了几种“失语”的症状,虽然只是这六节口语交际课中的部分教学片断所反映出来的症状,但却透视出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公式的探究这一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做数学”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几个方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笔者与全校语文教师,到某校听了六年级一位高级教师的一节公开课。其目的原本是为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以便抓好衔接教育,使学生完成好由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阶段的学习。听课下来大有意外收获。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生动的朗读声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听者耳目一新。笔者这些年来听过不少课,但像这样注重抓朗读训练的课,还真是少见。由这节课引发了笔者对朗读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笔者在沧州市某中学讲授了一节市级示范课“曲线与方程”,得到与会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好评,现在把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DNA分子结构”一节的教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NA分子结构的一节教学中,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一个DNA分子片段的平面图、脱氧核苷酸三构件连接模式图、一个DNA分子片段的空间模型图.教材在这部分给了一个资料和课外读物,且安排了一个实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节课看似一节简单的课,却给学生和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笔者就此谈一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钱云祥 《数学教学》2013,(12):19-20,39
笔者在一次担任某区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的评委工作中,连续听了6节课,课题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背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上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跟大家一起谈谈若不用多媒体.如何上好一节常生态的化学课。  相似文献   

15.
一、“整合课”的现状怎样 1、目前的三种“整合课”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整合课的观摩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整合课用具体的课例体现关于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操作方法.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关联.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也听了许多整合课.发现目前的整合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精品”整合课,这类课听者叫好却不叫座.原因是“做课”的成分居多.“打磨”的痕迹明显。为了节课的评奖.早早精心准备,集众人之力,数月之时,这样的课上出来固然好看.但缺乏实用性,学习和推广价值不大;第二类课是不成功的整合课.施教者对整合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了整合的理念.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喧宾夺主,学科教学沦为配角,信息技术成为“整合课”上华丽的外衣。第三类课才真正体现了整合的内涵,不夸张、不做作,符合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这样的优秀课才能在常态教学中学习和推广。可惜,在各类观摩活动中.此类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进行课改实验半年来,笔者感触颇深,老教材能否体现出新理念?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执教了几节“老课”,效果不错。下面试以《葡萄沟》一课为例为进行解读。教学准备:1.学生到水果市场观察葡萄,有条件的买一些尝一尝。2.课前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些葡萄干,学生观察后品尝。教学过程:一、进入学习情境1.猜谜语:弯弯树,弯弯藤,藤上结着水晶铃。2.你吃过葡萄吗?说说它的样子、颜色、味道。3.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说一句话介绍葡萄沟的葡萄。二、整体感知1.(看地图,明确吐鲁番的位置。)现在,我国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7.
笔者听一堂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3.3.2节时,对教材中的一道几何概型课例的教学,引发我很深的思考,以下是我的思考与改进的做法,以求抛砖引玉,为新课程改革在课例教学中能很好自我实现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8.
读罢文卫星老师的课例“在双基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双基平台”,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和思考.笔者的第一感觉是:这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现实的高三数学教学的理想范例,它必然会成为高三复习教学的一个“经典”素材.逐渐被更多的同行所参照和记忆.毋庸置疑,在大力推行数学(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数学同仁们对数学和数学教学已有了更深人的认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策略电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现实,当前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能像文老师这样立足双基模块,构建学生发展平台,站在这个教学思想观念的高度来进行复习教学的课例实在太少.也因此,笔者才敢坦言,教学的这一思想观念,才是一节课特别是高三数学复习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就这节课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至少我们从文老师的课例中.看到了在教学现实和理想之间探寻的思路及方法.所以,每一次拜读,似乎都能从中发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给人许多启迪和智慧.  相似文献   

19.
吴敬德 《学周刊C版》2014,(8):187-187
几个月前.笔者观摩了几节美术评优课。其中某中学美术教师的课件出了点故障.临上课时怎么也打不开。那是一节人物写生课,面对下面听课的五十多位学生和七、八位评委.这位教师的紧张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即使没有课件也完全可以请学生担当模特.介绍人物的比例、动态等来完成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在讲台上给大家鞠了个躬.说道:“我的课件打不开了.这节课没法上。”接着就准备离开教室。我不禁愕然了.参不参加评优姑且不论,而教室里还有五十多位等待上课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笔者上了一节中心学区的海淀区英语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示范展示课。展示课内容选取北京版第六册第4单元第4课ANYTHING YOU LIKE中的两段对话,13个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