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端华传略     
端华(?——1861年),号端友,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清朝的远房宗室,郑亲王乌尔恭阿之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侄济尔哈朗的七世孙。道光六年(1826年)封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袭爵郑亲王,“在御前行走”,次年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三十年(1850年)  相似文献   

2.
翁同龢自1856年(咸丰六年)状元及第后跻身政坛,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因支持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被西太后强令开缺回籍,前后从政40余年。在这40多年中,先后担任同、光两朝帝师、两次授为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诸如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他的言行举止“动关朝局”,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在晚清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他追踪时代,与时俱进,不失为一位进步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3.
1、林则徐被黜原因新说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严厉查禁鸦片,认真组组抗英战争,却遭受道光的贬黜遣戍。多年来,不少同志认为这是以道光为首的清廷推行扶满抑汉和对外采取妥协投降路线的结果。李荣华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异议。首先,他不同意林则徐的被惩处是清廷推行投降主义路线产物的说法。因为,战争开始时,道光帝并无投降之意,只是到了浙东溃敌之后,在兵败财艰的条件下,才不甘心地投了降。而林则徐的被黜发生在清廷两次大举命将出师抗英之前,故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光推行投降主义路线造成的结局。林则徐被黜的主因是道光推行的“护国体避边衅”的对外政策造成的,1838年末,道光授林则徐钦粤,虽然授予节制广东水师的权力,但并非让林则徐差大臣赴凭仗水师与英作战,而是用水师来缉查鸦  相似文献   

4.
梁士诒,字翼夫,号燕孙,在民国史上有“财神”之称,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于广东三水。父梁知鉴,曾从当时著名理学家朱项琦游学,是一粹然儒者,梁士诒自幼随父读书。15岁那年,皇帝大婚亲政,开恩科乡试,他与新会梁启超等同榜中举,光绪二十年(1894年)应殿试,名列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入京就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实行新政,梁士诒被推应考经济特科,拟为一等第一名,显露其“经济”之才。但由于清廷狐疑梁士诒为梁启超的表弟,他未能参加复试,就此结京了他的科举生涯。直隶总督袁世凯闻梁士诒之名,通过天津海关  相似文献   

5.
伍廷芳是晚清时代系统接受西方现代法学教育并取得律师资格的第一人。同时,他又长期在清廷任职,官至二品大员。在"清末新政"中,他被清廷任命为修律大臣,直接参与了推动中国法律制度走向现代化的"修律运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迅猛发展,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清廷为了维持它的统治,于宣统三年四月宣布成立13人“责任内阁”: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协理大臣徐世昌(汉族)、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宗室)、学务大臣唐景崇(汉人)、陆军大臣荫昌(满族)、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宗室)、司法大臣绍昌(觉罗)、农工商大臣贝子溥伦(宗室)、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理藩大臣寿耆(宗室)。由于在13名内阁成员中,宗室即占了半数,舆论大哗,被讥之为“皇族内阁”。但“皇族内阁”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急剧的社会变革中,书院被视为守旧的堡垒而受到严厉的批判,直至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9.14)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制度层面的书院因此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消失了。在书院改制110周年暨岳麓书院创建1035周年之际,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  相似文献   

8.
光绪二十九年 ( 1 90 3 ) ,清末新政进入第三个年头。诸多改革项目之中 ,教育乃重要一项。壬寅学制既已出台 ,制定者张百熙正踌躇满志 ,锐意进取。不料清廷派刑部尚书荣庆协同其管理大学事务。一满一汉 ,难达共识 ,时又值学潮 ,学务改革因此受滞。百般无奈之下 ,清政府选派封疆大吏张之洞会商学务 ,厘定章程。数月之后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清廷明令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丑学制。该学制凝聚了张之洞的智慧与心血 ,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清末学务改革的关键时刻 ,清政府何以会选择张之洞来制定学制 ,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9.
台湾建省,始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这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五日),清廷谕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并委派文武兼资大臣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自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降清,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沦为日本殖  相似文献   

10.
建军的是他,打仗的是他,战败谈判还是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忧郁和悲愤中辞世。这以后,李鸿章被定论为“卖国  相似文献   

11.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湖南新政为全国各省之冠。湖南巡抚陈宝箴是这次变法运动的先驱,作为一位封建官僚,他能在变法运动中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他对变法的观点与康、梁有着很大的分歧,这是本文所要探索的主要问题。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乡州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由大学士荣禄推荐,诏授湖南巡抚,因推行新政,到二十四年(1898)八月,上谕:“陈宝箴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28)。他任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12.
清末著名立宪派、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汤寿潜,早年就立下志愿:“不恤一身,为拯民,不取其位。”一生中多次放弃作官机会,受到人们的敬仰。1894年,汤授福建省青阳县令,上任三月余即绝意辞归。1903年清廷聘其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经济特科,汤不应命。是年,抨击清廷盐政之弊,清廷授其两淮盐运使肥缺,仍辞不就。1905年浙路风潮起,汤被推上浙路公司总理,其四年间,清廷先后授云南按察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生于清代咸丰八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银塘乡(又名苏村)人,世称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但未到职。先后七次上书,请求变法维新。光  相似文献   

14.
1759年.清政府设置乌鲁木齐办事大臣.1771年改设为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归伊犁将军节制.1773年又改设为乌鲁木齐都统.新疆建省后.裁撤乌鲁木齐都统.历任乌鲁木齐都统的出生日期向来不详于史书,学术界迄今亦无相关研究.现主要根据<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所栽<遵旨查开王大臣年岁生日单>对嘉庆朝至光绪朝乌鲁木齐都统的出生日期予以考证.  相似文献   

15.
管林 《文教资料》2000,(1):133-140
陈澧,字兰甫,亦作兰浦,因数十年间的读书处叫“东塾”,晚年题其著作为《东塾读书记》,故世称“东塾先生”。他于嘉庆十五年(1810)出生于广东番禺木排头(今属广州市内)。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二十九年大挑二等选授广东河源县学训导。咸丰六年(1859)拣选知县,请京官衔,得国子监学录衔。光绪八年(1882)病逝,享年73岁。陈澧于道光二十年(1840,31岁)十月起,就任学海堂学长长达27年。从同治六年(1867,58岁)起出任菊坡精舍山长。任学长与山长期间,在教学和研究两方面建树甚多,培养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当时学者称为“东塾学…  相似文献   

16.
赵尔丰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四川总督锡良入川,授永宁道,不久授建昌道。他任建昌道期间,实行改土归流,发展农、工、交通、教育,对开发边疆起了进步作用。关于赵尔丰授建昌道时间,清史馆最早的一篇赵尔丰传稿,由马其昶主持纂辑,其载曰:“三十一年春,驻藏大臣凤金被害于巴塘,锡良以尔丰补建昌道”。民国十六年清史馆校改的《清史稿》关内本、1977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清史稿》关外二次本、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和《辞海》历史分册(近代史)均取  相似文献   

17.
陶澍(1779—1839),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初名扬于嘉庆末年,后显达于道光初、中期,先后为官四十年。到道光十年(1830)八月,擢授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升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军务,旋奉上命统属文武、节制巡抚、都督、总兵等,总理粮储,操江南河务。次年正月,又奉命兼理两淮盐政,一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因病重请求开缺,确属清政府当时依恃的股肱之臣。以一个汉族士大夫的身份,竟然受到清廷这般信赖,  相似文献   

18.
林传甲,福建闽县人。早年就学于西湖书院,毕业后到湖北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创办湖北时务学堂、衡州时务学堂、常宁时务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严复推荐,被管学大臣张伯熙聘为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广西知县,并前往日本东京考察政治、教育。是年十二月,奉调黑龙江。民国五年(1916年),因病辞职离黑龙江抵北京。 林传甲在黑龙江十年,历任学务处提调、学务公所总务科长、提学司总务科长兼教育行政会议长、通俗教育社社长、政务厅教育科长等职。他以兴学为已任,呕心沥血,积极创办各级各类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在省城齐齐哈尔创办初等小学堂10处,并成立里永中学堂,亲任监督。为了培养师资,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他在省城齐齐哈尔先后设立两级师范学堂、满蒙师荡学堂、第一女子师范及农工教员讲习所等。在省内两府以上合设师范的有呼  相似文献   

19.
牛树梅诗歌再现了他两次从军经历。第一次从军发生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廷针对瞻对的战争,第二次从军发生在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围堵太平军北伐的战争。第一次军旅诗印证了有关茶马古道的传说和文献记载,印证了主帅琦善在奏折中所预设的征剿策略,描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画卷和170多年前藏族同胞生活的历史样态。在第二组军旅诗中,诗人描述了太平军北伐的历史图景。他的军旅诗慷慨任气,充满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且具有苍凉悲壮、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大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与典型的细节描写,成就了其情真意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要通过对清廷最初重新起用袁世凯是什么原因主使,袁世凯受命之初对清廷究竟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方面所作的历史事实的考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