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已知的清代梁章钜的《楹联续话》虽然版式不一,但属于同一版本系统,即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据笔者所知,道光二十三年以后重刻的版本以及现代人整理的标点本,都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共计301则联话。笔者最近发现一个新的《楹联续话》版本,虽与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系根据同一版刊刻的,却在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这则联话条目之后多出一则,即共计302则联话。因此,该版本应是未删本,即初刻本。  相似文献   

2.
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刻本《书史会要》是迄今仅存的几部洪武刻本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因为洪武刻本刊印不精,所以不同批次的印本均有独立的校勘价值,南图藏本对现今《书史会要》的最佳版本逸园影刻本具有很高的参校价值。  相似文献   

3.
官刊本指历代官府刻印的本子。根据古文献记载,发现五代后唐明宗时刻本《九经》开官刻本之先河,对我国图书发展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即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官刻本),规范了书籍印刷等,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史记》诞生两千多年来,历代均有抄写刊刻,由白文无注本发展为《史记集解》单注本、《史记集解索隐》二注合刻本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形成了庞大的版本体系。探讨《史记》各本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各本的承传轨迹,是《史记》版本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史记》的基础工作。自黄善夫于南宋光宗绍熙末年首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后,三注合刻本便成了《史记》的主要版本形式,元、明、清代相继  相似文献   

5.
传世孤本南宋明州刻本《集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明州刻本《集韵》是现存《集韵》的最早版本和最早刻本。目前仅存的孤本今收藏于上海图书馆 ,是国宝级的文物。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上古的皇室历史文献文集,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千百年来,释读文本甚多,而传抄、刻梓亦多。宋刻本作为最早的传世纸质文献,在保存《书》类文献时所显现出来的文物和学术价值毋庸置疑。而学者对其版本尤其是宋刻本的系统整理未见,基于此,本文对《书》类的宋刻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基本摸清了《书》类宋刻本的存世情况。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图书馆所藏明嘉靖时期陕西周至王三聘所刻《字学大全》,与同时期刻本相比,有其独特特征。概因存世稀少,在陕西刻本和出版志中鲜有论及。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古籍版本,论其大旨,并详列其实,以资方家详考。  相似文献   

8.
清道光年间何绍基所刻《宋元学案》百卷本,是该书初刻定本醉经阁本的修订本。和醉经阁刻本相比,该本增加了370版以上篇幅,增加字数约20万,是《宋元学案》定本中体例最完善、内容最丰富的版本。本文考察此本对醉经阁刻本的增补修订,主要包括体例的完善、结构的调整、内容的增补、史误的纠正与文字的校改。厘清这些问题,此本的修订情况以及文献价值,也就一一呈现了。  相似文献   

9.
《樊川文集》常见的版本有日本枫山官库藏宋刊本(景苏园影印)、明翻宋刊本(《四部丛刊》影印)和四库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明刊本为底本,参校宋刊本等,点校出版了《樊川文集》,成为今之通行本。近几年又有学者关注到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以下简称朝鲜夹注本),  相似文献   

10.
《包孝肃奏议》在明代产生了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依据其刊刻地和刊刻者的不同,可分江西刊本系列、庐州刊本系列、开封刊本系列、端州刊本系列和其他刊本5大类。其中,明正统元年(1436)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他刊本对正统本多有借鉴。明版《包孝肃奏议》的传世,既与该书在传世中出现的“故刊不存”和“读者病之”的状况相关,也受到了明代“致用”学风和该书“以文化人”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晓云 《编辑之友》2012,(9):110-111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俗文学的最早刻本,它对深入研究《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的形成、古代刻本插图的样式与风格以及汉字由繁而简的演变等具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儒门事亲》是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所著的一部医书,是中医医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在张氏去世后不久即行刊刻,并广为流布,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还在不断刊印;甚至还漂洋过海,传至邻国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儒门事亲》最早为三卷,后来的通行本为十五卷,乃张从正卒后,麻九畴、常用晦等人总其医说汇辑而成,并仍以“儒门事亲”总其名.嘉靖刻本是现存最早的十五卷本,也是后来通行各种版本的祖本,且流传较少,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元刻本《农桑辑要》是由元朝中央政府专门进行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农业著作。它在古农书版本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史上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和成就。《农桑辑要》的颁布与施行,对元朝战乱后的农业经济恢复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也为后人了解这段印刷出版史以及农业史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伊犁总统事略》成书于清代社会转型时期,在祁韵士一系列西北史地著述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研究清代西北史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该文对《伊犁总统事略》刻本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考述了各版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现存五代、北宋及南宋迄蒙元时期刻本实物书口版式的梳理,归纳出五代北宋时期刻本不刻鱼尾的书口特征存在五种版式,而此可以作为鉴定北宋刻本或其翻刻本的重要证据.同时讨论了南北宋更替所带来的书籍版式的变化,为认识中国版本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献》一九九六年第三期刊载何忠礼先生《<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朱熹部分补正》一文,以其在日本讲学时亲自检视所得,纠正了《版本目录》中将日本正德元年(1711)所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著录为"明正德本"的错误,正谬之功不小。国内学者未见原本,大约容易出现此类既可笑而又难免的疏失。但是《补正》又说,日本静嘉堂文库等藏有明成化十九年(1483)刻本《晦庵先生朱文  相似文献   

17.
郎文行 《兰台世界》2016,(5):136-138
殿本《礼记注疏》校勘价值甚高,可以订正阮刻本底本十行本讹误、阮刻本南昌府学误刊以及阮刻本流传中的讹误等。  相似文献   

18.
自刻本     
《津图学刊》2004,(3):71-71
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从出资的角度看,与家刻本性质近似;从所刻书的作者看,则与家刻本截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限于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仅指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五代以后,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刻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者自己,委托书坊或召雇雕印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版式行款,施刀镌印;一种是不但自己出资,还要自己写样上板,然后委托书坊或召雇工匠刻印。所以自刻本一般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若是作者自己手写上板,就更为珍贵。清代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他自己写样上板雕印的自著《板桥…  相似文献   

19.
王若之的著作有明、清两种刻本传世,两种刻本版式迥异,但往往被混为一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关于王氏作品的三条著录值得商榷。本文在考查国内四地所藏王氏著作的基础上,区别了两种版本,明确了《佚笈姑存》所收子目,对向称孤本的《再游草》的收录内容及题名、版本进行了重新审视,阐述《佚笈姑存》和《两笈姑存》的关系;通过文本比对,揭示了文内存在的删削修改;最后统计分析作品的收录情况,明确了清刻本对明刻本的承继。  相似文献   

20.
一、符山堂本《五书》版本特点及其差异符山堂本《音学五书》(下简称《五书》),由当时著名刻书家张弨校刻。顾衍生《元谱》:"(康熙六年)开雕《音学五书》于淮上,张力臣弨父子任校写之役。" 符山堂刻本是传世《五书》中最早的刊本,其余本子都是它的翻印本,如光绪十一年四明观稼楼仿刻本(今中华书局据此影印),光绪十一年湘阴郭氏(庆藩)岵瞻堂刊刻本,光绪十六年长沙思贤讲舍刻本,等等。"符山堂"盖张弨书室之名,其校刻之书镂刻精美,校雠精细,堪称清代板刻书中的精品。今传符山堂本《五书》,其版心高约二十厘米,半叶宽约十三厘米。扉页上一般有"符山堂藏板"字样(后来印刷的书则没有)。"姓氏"一叶列有顾氏外甥徐元文、徐乾学、徐秉义三兄弟"参阅"及张力臣、张叶增、张叶箕父子三人"校订"和"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