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香港法院在英国统治和英国法居于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适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的实例,说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至今在司法实践中仍具有积极的效用。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与习惯的“法权”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外,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司法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尊重习惯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只有以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进行创造,才能在世界多元法律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我国《婚姻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婚姻自由、法定婚龄、法定夫妻财产制的规定与民间订婚习俗、早婚早育、彩礼等传统婚俗之间始终进行着一定的互动,陕西定边县的诸多事例显示:西部农村地区婚姻自由与传统订婚习俗、法定婚龄与早婚早育习俗、夫妻财产制与彩礼习俗等之间的矛盾冲突较为严重,这对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权、生育权、财产权等权益产生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婚姻立法既要对侵害女性合法权益的不良婚俗进行必要的规制,同时也需要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尊重一些善良习俗,在立法和习俗之间建立起良性有序的互动来保障女性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民事习惯在民间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属于我国的本土立法资源。民事习惯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模式有关,在法律上有补充和辅助制定法的优势。因此,通过分析民事习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原因,结合民事习惯的法律功能,主张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立法经验,而且也应该充分尊重民事习惯的渊源地位,注意对本土立法资源的吸纳,借以丰富民法典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麻阳长寿乡80岁以上居民的生活习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麻阳长寿乡80岁以上居民生活习俗中有益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的饮食习俗、规律的作息习惯、较低的幸福要求标准、低压的休闲式生活方式以及有规律的锻炼习惯等.  相似文献   

5.
在涉外交往中,了解各国的不同习俗十分必要。只有尊重各国宾客的风俗习惯,才能在涉外交往中真正做到以礼相待。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一种礼仪。生活习俗生活习俗是各个国家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本身就体现了  相似文献   

6.
商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商业规则与习俗惯例,在国家商事立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立法价值。清末民初在商事立法中对商事习惯的认识与态度,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商事习惯的立法价值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也体现出社会各阶层为建立起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事法律制度而不断摸索的过程。但受社会条件所限,清末民初对商事习惯的重视更多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判例制度的建立是弥补成文法缺陷的需要,是增强法律适用灵活性与社会适应性的要求,是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结果.中国建立判例制度要立足中国实际,尊重本国文化传统.着重吸取判例制所包含的法律技术成果,注重法律运行的实际效果;要在中国现有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判例的多重功能,使判例制和成文法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我国法律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习俗在实践领域事实上发挥了规则的作用。建设法治过程中,法治目标须参照习俗而改造之;乡村治理法的制定,须尊重习俗而有所创新;法的实施,应利用并引导习俗。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是依法治校,首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厘清大学生权利体系是高校尊重和保护大学生权利,构建和谐的高校与学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在高校与大学生复杂的法律关系中,大学生权利并非是一种单一性的权利,而是基于一般行政法律关系、内部行政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中构成的复杂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0.
法律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具有严谨、准确、庄重、专业等特征,在做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尊重法律英语的特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采用合适的翻译技法,使法律英语翻译更准确,更符合与汉语表达习惯。本文分析了法律英语的特点,综述了翻译法律英语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在翻译法律时常采用的翻译技法。  相似文献   

11.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农村环境法治秩序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我国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国家权力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还要吸收农村固有的习惯、传统,使国家制定法与农村传统习俗相融合,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环境法治制度。环境习惯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作用不会因为国家法的扩张而萎缩,也不会被国家法取代。国家制定法与环境习惯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礼与法当如何配比以建构有效的政治文化模式,礼乐教化与刑杀,武功与威德当如何运用以调理民心,规范社会,巩固统一的问题上,秦汉统治者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这种摸索的过程就是礼与法从对立冲突逐渐走向融合协调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才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政治法律模式——“礼法结合”。在秦汉的历史长河中,礼制与法制两大社会控制系统处于动态发展的“混一”状态,这是我们认识秦汉礼制与法制真实状态的关键。“礼法结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法律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合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独特的内涵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序良俗原则法律适用的判断标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曾言:“公序良俗在今日已为私法上之至高原则。”盖因其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不仅能统领民法具体规范,还因其弹性之大,可作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克服成文法局限性之工具,对立法和司法都有着重大意义。但其概括抽象性恰又造成了在理解适用中的诸多不一致、不确定,出现了“同样的事实,却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判决结果”的法律尴尬。文章从对公序良俗传统概念、公序良俗原则与具体民法规范在法律适用中的关系的分析出发,探寻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适用中的判断标准,以减少其适用中的尴尬局面,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14.
法律社会是法律学力图构建的应然美好的正义之邦。社会学的法律指的是调控社会秩序的实然规则。习俗社会是由实然的法律规则来主导运行的。习俗社会生长出习俗、惯例进而演化为习惯法。习俗与理想的法律之间有距离,也有相承之处。对于学校管理的变革,我们必然要追问其合理性、合法性与合习俗性与否。总之,学校管理应当在法律的理想框架下,寻找习俗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大数法则表征群体内大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也是支配群体行为与维持群体稳定性的规范。很多习惯法的形成源于大数法则,它们对群体行为的调整也要借助大数法则的特性。由于大数法则与人权紧密联系,是国家法制定的重要基础,并且它有助于法官在个案中作出理性裁决,因此,从大数法则的视野出发,习惯法应得到相应地尊崇。但同时,大数法则的内容并不必然与人权完全契合,法官在个案中也未必能确证习惯法的大数法则基础,依托于不同大数法则的习惯法之间会发生抵触,这导致大数法则视野下的习惯法存在适用界限。  相似文献   

16.
处在转型期的我国市场失序已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构建和规范适合我国的市场治理机制,选择适宜的市场秩序模式,从制度、法律、统一市场、利益协调及道德风俗等方面构筑新型市场秩序是经济健康运行、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民间法是同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初民社会,由于个人力量的有限,在恶劣的环境下不能独立地生活,人们都集合在一定的群体(家庭、氏族)下,为了调整群体内部的秩序和个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了最早的法。回朔法的发展,经历了由禁忌、道德、习俗三位一体到习惯法进而扩展融汇成民间法直至完善成熟为成文法这样一个并不规则的递变过程。从中可以窥视彝族民间法的历史传承和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8.
From ancient society to nowadays, social control system has had a diversity of content, including the law, morality, religion, education, system, custom, natural and civil law, etc. Law seems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social control systems by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 role of informal norm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informal norms and regulations have be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aw in the controlling of people's behavior in the rural remote areas.  相似文献   

19.
择吉民俗之性质、特征与长期传承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择吉民俗源远流长,至今传承不辍。择吉民俗的基本性质是敬顺天地,按自然规律行事而非完全的封建迷信,但其中有许多迷信成分。择吉民俗具有赤裸裸的功利性、亦俗亦术的神秘性、泾渭杂陈的理论性、化内涵丰富的全息性,以及主观与客观、科学与迷信相杂糅的复杂性等化特性。择吉民俗之所以长期传承,有化和心理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期是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初始阶段,作为法制建设重要一环的民法在大规模借鉴西方的同时,也开始了以习惯入律为基本途径、以增强民法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的法律本土化探索运动。尽管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但该时期重视对传统习惯的吸收和采纳的立法思路对当前我国民法典的建设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