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见义勇为的民事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见义勇为之后,见义勇为者及其家属往往会遇到医疗、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法律救济。文章梳理了见义勇为的法律内涵,认为见义勇为民事法律救济同民法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救济手段包括:见义勇为者向侵害人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向受益人行使损害补偿请求权,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以及向国家行使国家行政补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2.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缺乏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及时、全面、有效救济,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社会问题,这与现行法律制度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行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见义勇为事迹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然而,目前我国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护与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免责认定不完善、民事救济方式存有争议、认定程序复杂、救济时滞过长等问题,致使许多见义勇为者面临"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境遇,严重挫伤了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为此,本文分析了相关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立法经验,提出了统一立法、明确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完善责任认定制度与民事救济方式等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见义勇为保障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对见义勇为更需要的是进行法律评价。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正当利益,从长远计,首先最需要的是全民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但从现实来看,则更需要完善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5.
见义勇为行为适用法律之辨析与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救济 ,现行法存在着严重局限和司法不统一现象 ;在对适用法律辨析和对现行法进行检讨的基础上 ,作者阐述不能适用“奥康递刀”规则的理由 ;提出了救危抢险法律制度的立法新议 ,作为建立见义勇为行为制度的矫正机制。  相似文献   

6.
见义勇为的认定与救济原则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正确界定和对因见义勇为受到的损害有效救济是宏扬见义勇为行为的有效措施。本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佟钊 《华章》2013,(28)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优良品质,古往今来得到的美誉甚多,也是值得被我们所颂扬的传统美德。然而,从近几年我国媒体曝光的大量见义勇为行为来看,很多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应有的嘉奖,更有甚者,受益人出于自保的目的冤枉见义勇为者,见义勇为者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解决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和见义不为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不仅表征社会公德的沦丧,也昭示法律正义的迷失。见义勇为成为难题,既有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也有人们道德敏感性、道德感悟力的下降和缺乏法律保障等现实原因。健全对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道德赏罚机制,增强法律支持力度,是当前破解见义勇为难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应具和非义务性、正义性、直接面临本人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和实施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行为的法律特征。当前,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控制应在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控制。在坚持对见义勇为人民保护为先,保护见义勇为的责任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正确处理见义勇为不当造成侵权(或者防卫过当)、区分特定主体的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原则基础上,从立法理由、立法形式、框架设计方面加强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见义勇为行为与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对见义勇为行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是指没有约定或者法定义务,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进而进一步分析见义勇为行为的补偿原则和具体的补偿办法,最后对实践中几个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补偿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制度是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目前在许多国家得到普遍确立。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由此引发了有关沉默权的争论,而且讨论日趋激烈。在沸沸扬扬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那么到底什么是沉默权?我国现行法律有没有规定沉默权?我国要不要引入沉默权?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本文从沉默权制度的概念、沉默权制度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沉默权的限制及构建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通过本文来表达一种关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过程,其间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也深刻启示着世界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新探索。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一体两翼",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什么是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以及主体和两翼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将来更高水平的理论创新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大学内治即大学内部管理,由于大学样长居于管理的最高权力地位,因此,大学的管理如何又取决于其校长如何管理,在对学校的内部管理中,“治什么”和“怎么治”是与校长治校理念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1982年宪法颁布以前制定的三部宪法均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但1982年宪法却做出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宪法规定上的上述转变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它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平衡问题.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受教育的法律性质有可能再经历一个由"权利和义务"到权利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所体现的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就是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理解并实施好“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8.
“知情权”作为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与民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其在法律制度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基于法理学立场的思考,本文尝试对传统“知情权”的概念进行重组,提出知情权和知政权两项宪法性权利。进而,从知情权和知政权分别与隐私权冲突的角度更进一步地讨论,试图相应地提出一些解决冲突的原则和办法。  相似文献   

19.
无权处分之所以被王泽鉴先生称为"法学上的精灵",不仅在于其理论上的复杂性,还在于其牵涉到法律行为、物权行为、合同效力、善意取得、无权代理、不当得利等制度。而这些制度几乎是现代民法学的基本制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见无权处分制度在民法学上的深厚理论魅力,也吸引着成批的学者乐此不疲的潜心研究。综观诸多研究,可以看出对于我国无权处分制度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上,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无效说、效力待定说和有效说。文章将着重分析关于无权处分的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及带来的在法律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生活高度物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我国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精神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因压力排解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相关的社会事件频见于各大媒体。日本森田正马博士创立的"森田疗法",由于其"为所当为"、"顺应自然"的治疗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无所住心"、"居易俟命"等思想暗通款曲,在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中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