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因素李丰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的波动.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下面是我国的几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干旱按季节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发生在3~5月份,这个时期气温上升快,空气相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史文献干旱记载的整理与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明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明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干旱灾害等级以中度旱灾和轻度旱灾为主,大旱灾与特大旱灾数量较少。旱灾频次的年际变化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时段,呈增长趋势。季节变化以夏旱最多,跨季干旱以春夏连旱最多,周期特征以42年主周期最明显。从空间分布看,北部和西部各州县旱灾发生较多,南部和东部各州县旱灾发生较少。旱灾发生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社会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移民垦荒、政治腐败等。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山西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是对山西农业生产威胁次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重的气象灾害。本文根据1991—1999年的降水资料,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暴雨频次对山西近期旱涝灾害进行了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干旱趋于严重,全省干旱大致2-3年出现一次,每年都导致粮食农作物大幅度减产。降水量减少现象在冬季(12-2月)最严重。春旱发生频率较高,并存在地区差异,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夏旱和夏秋连旱损失最大。山西省暴雨次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的年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降水量多的年份暴雨场次多、范围大、损失严重。暴雨具有南多北少、山区多、盆地少的特征,多发地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南部和东南部。山西省暴雨集中在7、8、9三个月,尤以7、8月份最多,占总数的77.7%。与前几十年相比90年代暴雨次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暴雨洪水损失除粮食减产一项不如干旱造成的严重外,其他各种经济损失都居各种自然损失之首。  相似文献   

4.
泉州主要的农业气候灾害有春旱、夏旱、秋冬旱、高温、倒春寒、五月寒6类.地形地势及环境的差异使这6种气候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受旱较西北内陆地区严重;高温区主要为安溪、南安、永春;倒春寒主要发生在惠安、德化、晋江;五月寒主要发生在德化.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是我国自然灾害史上一个重要时段。统计分析表明,这一时期成灾性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有:灾害种类繁多,以水、旱、雹灾为主;灾害频繁,被灾州县厅次众多;各灾种的地区分布存在极大差异,并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群发性;灾害的发生呈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集中性;等等。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固原的干旱水涝灾害频发。旱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频次呈递增趋势,且以夏旱最多,连旱现象不断;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往往集中在局部范围,导致部分地区偏涝,部分地区偏旱。水旱灾害导致人口伤亡严重,饥民流民增多,经济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灾民心理恐慌等严重后果。灾荒发生后,历代政府采取赈恤、蠲缓、借贷等救济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民间救助和灾民自救也是重要的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咸阳近50年来干旱特点及气候特征分析,发现干旱是咸阳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季节分布呈双峰式分布,以冬季最重,其次是春末夏初;地域分布是北少南多,但北部冬旱最明显,其余三季旱月南部多于北部;并通过对温度和降水的趋势分析认为,未来咸阳干旱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8.
谢念先 《地理教育》2013,(Z2):94-95
【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2.季风与降水。3.我国的气候特征。【难点】分析地形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学法指导】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EOF分析我国南方降水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法对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气候序列与夏季(5~8月)逐日降水序列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和对应天气形势分析。时空分布分别为:季风型—夏雨多冬而少;季风爆发迟——春旱夏涝,夏旱秋雨。前汛—梅雨型;后汛—梅雨型,空汛—空梅型,与华南前、后汛期降水和长江流域梅雨有密切关系,并对时间函数头5个分量进行功率谱分析且存在1、2、3周周期与自然天气周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一、引用时事,增加学生地理记忆能力 例如,在讲到"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首先简单叙述:我国北方干旱和南方洪涝总是相伴而行;1998年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灾;去年北方春旱严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相似文献   

11.
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降低农业旱灾风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业旱灾风险是在特定的气象干旱背景上产生,因此,寻求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探究气象干旱诊断方法与农业旱灾风险的关联性对降低农业旱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南方湿润地区的衡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从降水距平百分率、德马顿湿润指数、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和标准化降水指数4个气象干旱诊断指标判定衡阳市气象干旱等级,结合衡阳市农业旱灾受灾面积,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衡阳市气象干旱和农业旱灾风险的相关性,期望找到诊断衡阳市干旱等级最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为衡阳市农业防旱抗旱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桦 《地理教育》2003,(5):26-26
一、我国的四大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而且,气象灾害的频度、强度及造成的损失有上升的趋势。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9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  相似文献   

13.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 ,由于危害过程中各气象因子的作用不同 ,因而在各地区有干热风、旱风、热风、干旱风及热干风等不同的称呼。例如 :宁夏银川灌区称其为“热风” ;徐淮地区 (徐州—淮河一带 ) ,在 5月下旬到 6月上旬 ,连刮几天西南风 ,小麦即旱死或产生大批秕粒 ,群众称之为“西南火风” ;山东鲁西南地区有许多有关干热风的谚语 :“小满不满 ,麦有一闪”、“麦怕四月风 ,风过一场空”、“东南风养麦 ,西南风秕麦” ;河西走廊地区的干热风往往刮偏东风 ,民间有“夏东风 ,热烘烘”的说法。一、干热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山西蝗灾资料,对1368年至1911年山西蝗灾进行等级划分,探索明清时期山西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山西蝗灾以1级灾害为主,蝗灾严重期为明后期与清中前期。该地区蝗灾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灾县的临水性特征和受灾区域从南到北递减的次数差异性特征。东亚飞蝗在该地为两代生并以夏蝗为主,主要集中于阴历6、7月。根据小波分析得出明清时期山西蝗灾周期长短不一,蝗灾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现代城镇化一个特点就是城市规模原来越大。而我国同时处于世界上2个地质断裂带边缘,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地震、水涝灾害、旱灾、气象灾害还有山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6.
干旱是朝阳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据笔者在《朝阳地区的干旱类型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一文中分析表明,春旱(4-5月份)发生率为86%,其中严重干旱发生率为23%,夏季(6-7月份),是全年的降水高峰期,仍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6月份少于50mm的年份为24%,7月份少于80mm的年份占28%,并且因各旬降水不均,还时常出现伏旬旱的现象。秋季(8-9月份),干旱(秋吊)发生率仍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干旱是山西的主要自然灾害,省内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明曹尔祯在《横渠记》中写道:“三晋……山多,天寒地冷,十年旱常八九……”。解放后二十八年中,就有二十四年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仅1960年就因旱减产粮食十八亿斤,可见干旱给我省农  相似文献   

18.
城市作为历史时期各级行政治所、地域经济中心所在,是地方志记述的重要对象,其中不乏"城市灾害"史料。具体到太原市,方志所记城市灾害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公元前以"人为灾害"为主,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8世纪开始出现"自然—人为复合灾害",并在16世纪进入多发期;三是17—19世纪,具有近代色彩的人口灾害开始出现。上述灾害的发生与太原城市的发展、生态变迁等具有因果关联性,探究历史时期太原城市灾害的特征,对今天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太湖流域1950-2003年洪旱灾害等级序列及相应气候指数,采用改进的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流域洪旱灾害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在20世纪80、90年代洪灾加剧,原因在于东亚夏季风在70年代末以来呈减弱的趋势,使梅雨期长度和雨量增加.近50 a太湖流域洪旱灾害频谱结构发生变化,从以年代际振荡成分为主减弱为以年际变化为主,即变化周期在逐渐变小,同时东亚夏季风指数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流域洪旱灾害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联系,在70年代以后强于70年代以前,二者反位相关系以1975-1985年左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将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重新组合,以生活实例做引,以实证的思维贯穿,尝试问题探究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方法的训练,培养科学精神。二、教学目标1. 识记0℃等温线的分布,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2.学会阅读使用等温线分布图,气温年变化的曲线图等,培养读图能力和分析气候图表的能力。3.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三、教具:投影片、板图。四、教学过程1.引言:上一节我们学了“收听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离不开气温。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节“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