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春,又称袁州。位于江西西部,东邻分宜,西界萍乡,南接安福,北连万载,东北与上高为邻,西北和湖南浏阳接壤,面积2250平方公里。自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立州至今,一直为赣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冲。自古就有"军事要塞,关楚咽喉"和"赣西门户,东南国防要地"之称,历代为统治阶级重兵所固守。土地革命时期,宜春的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湘鄂赣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宜春西北的广大地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南面的重要门户。  相似文献   

2.
1934年6、7月间,中共湘鄂赣省级机关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在奉新龙门山区,因陷国民党军重围而遭受惨痛损失。这就是六.七月事件。它标志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使湘鄂赣根据地比中央根据地早三个月进入艰苦的游击战争。导致六七月事件的原因,客观上是敌强我弱,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主观方面则是因为中共湘鄂赣省委在战略、战术、肃反运动和反"罗明路线"等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3.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人民英勇奋斗十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树了不朽的业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这块根据地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过去人们对这块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也同其它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一样,往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斗争等方面,都没有认真地研究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刘仁荣等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科研所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财经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块重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它“位在江西、湖南、湖北的三个省会和三条铁路”之间二十余县的广大地区,“物产资源相当丰富”,九宫山、幕阜山、大围山等“著名的大山,纵横贯穿着整个湘鄂赣边区”,是一个适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即大革命失败后从秋收起义、平江起义到1929年夏天和秋天湘鄂赣  相似文献   

5.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人民英勇奋斗十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树了不朽的业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这块根据地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过去人们对这块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也同其它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一样,往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斗争等方面,都没有认真地研究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刘仁荣等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科研所的  相似文献   

6.
在以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七年的苏区革命时期内的音乐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国歌曲中国化、本土歌曲马列化的道路,对宣传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鄂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占据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大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战斗在这里的新四军第五师全体指战员和广大群众一起,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英勇奋战,先后抗击着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仅就鄂豫边区卓有成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编中学历史课本中多次提到“苏区”和“根据地”,那么,它们究竟有何异同呢? “苏区”与“根据地”都是指中国革命赖以进行和发展的地方。“苏区”一词产生于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名词,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因其根据地内的革命政权是根据苏俄革命政权组织形式建立的,即采用的是苏维埃(代表会议)形式,故这类根据地称作“苏区”。而“根据地”则是革命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以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即为据以长期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地区。它特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一、党和人民对文艺提出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在它的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工作的,因为它知道,"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革命的文化艺术在国民党统治区要发展,在革命根据地即苏区也要发展;但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他作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带领苏区军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苏区建设中,邓小平同志以一个卓越革命家的胆略和才智,重视和关心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大兴办学之风,积极开展干部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平民教育,提出了许多卓识的教育主张。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活动,是邓小平革命教育思想的萌芽。一、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十分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1、重视社会宣…  相似文献   

11.
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实施了较为广泛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经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学具有目标明确、特色明显、方式创新和效果突出的显著特点。文章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指导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苏区文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土地革命和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的产物,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反映。早在1959年,我校中文系就组织了部分师生到赣南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调查采访,收集了当年流传于江西苏区的许多文艺作品,集体编写了《江西苏区文学史稿》,1960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作者系统分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大量红色歌谣,作为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在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进程、歌咏党和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光辉业绩、反映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英勇无畏的战斗风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苏区红色歌谣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又能给人美的享受,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苏区时期,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内建设根据地,对外反抗“围剿”,形成了苏区精神。本文以《红色中华》为例,从提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深入实际调查、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坚决揭露腐败行为和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等五个方面着手,阐释了革命媒体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舆论阵地,鼓舞了苏区的革命群众,推动了苏区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平江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在党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方针指引下,在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鼓舞和影响下,于1928年7月由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同志直接领导举行的.平江起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斗志,推动了湘鄂赣边界各县革命政权和工农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壮大了我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16.
鄂豫皖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它形成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坚持时间之长,在当时全国各革命根据地是少见的。探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根据地的党组织、红色政权和红军厉行廉政建设,并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当前国际风去动荡变幻的新形势下,执政党和政府的廉洁关系着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17.
作者系统分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根据地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大量红旗歌谣,作为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在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进程,歌咏党和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光辉业绩、反映苏区和根据地人民大众英勇无畏的战斗风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苏区红旗歌谣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又能给人美的享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斗争》是1933年2月苏区中央局创办的机关报,作者主要来自苏区高层领导干部,它在根据地建立了一个多渠道的发行网络,但只限在根据地内部发行,其发行对象主要是苏区各级党组织及其成员。《斗争》主要刊载党的文献和苏区领导人撰写的指导苏区工作的论文,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理论性刊物。《斗争》刊登过许多有积极影响的文章,对苏区革命起到了正确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由于当时"左"倾错误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左"的理论和政策,对革命和苏区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件伟大的事件。从一九二七年三湾改编到一九三四年北上抗日这七年中,革命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苏区文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风貌和时代特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文艺的感染力、战斗力和认识作用都来源于真实。苏区文艺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却能发挥极大的战斗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苏区文艺是真实的文艺。  相似文献   

20.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工农劳苦民众掌握了政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里,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为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苏区建设服务,推动苏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九三四年一月,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