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闻界》2019,(7):16-24
依照社会文化的体裁规定,新闻文本只要不被证伪,就可被视为真实的,因此,新闻求真问题,就可以从新闻生产视角关注"新闻如何为真"转变为在新闻收受视野下探讨"新闻何以为假"。通过观察假新闻何以为"假",一来可以反推出新闻如何为真的行为路径,进而为新闻求真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操作建议;二来,也便于我们从新闻收受视角认知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三种求真路径之于新闻证伪的作用机理。基于对《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2008-2018)何以为"假"的原因分析,本文发现:文本不融贯,是新闻被质疑为假的基本线索;社群不认同,是新闻被证明为假的重要依据;事实不符合,则是新闻被判定为假的结果体现。  相似文献   

2.
吴万里 《今传媒》2010,(1):57-57
(一)"漫画新闻"真好看其实,新闻的形式也可以是十八般武艺各种各样的。比如《文化报》的"天呈漫画"就是一种"漫画新闻"的形式,可为新闻的一个分枝,值得肯定与提倡。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的应用使新闻真实性从记者应在场转向受众应在场.在VR新闻中,受众能以具身性的第一视角观看新闻,通过实时操纵的感觉综合体"人替"体验不同的角色,在与新闻情境的交互中获得切实的个体经验.真实性边界的突破使新闻真实在认识论、求真的方法以及伦理上重新被考量,VR新闻否定早已置入新闻叙事结构中的真相,肯定真相应在受众与新闻的交互关系中产生.这一认识上的转变,使新闻内容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激活真实的重要前提,也令融汇事实之真、体验之真、伦理之善成为VR新闻开发的核心指向.  相似文献   

4.
李自雄 《新闻界》2008,(2):69-70
新闻对象的"真"与新闻效果的"善",作为新闻美的内容,与新闻形式的"美",构成新闻的美学原则,最终形成新闻美在内容美与形式美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所谓"新闻叙事"就是"叙述新闻事件","叙事"包括两层含义:事件和叙述。新闻叙事是对现实中新近发生的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再现。相对于文学叙事来说,新闻叙事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新闻叙事的"客观真  相似文献   

6.
李关东 《青年记者》2012,(14):41-42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六字诀"养生法,提倡"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走基层"正是要求新闻作品"接地气",基层生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题材,反映活生生的基层人物、基层风貌自然成了"走基层"报道的要义.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线采访的记者,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也一定要念好自己的"六字诀",即"勤、快、鲜、活、真、实".  相似文献   

7.
音响是构成广播新闻的重要元素之一。新闻音响强调实录,追求纪实性和现场感,是"实有其事"、"真有其声",富有极强的生活美和新闻美。①我们认为,广播新闻选择音响,是对传播主体意图和特定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  相似文献   

9.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根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新闻真实却存在很多争论。西方信奉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其值得学习的优势,但是,也很难从根本上做到新闻真实。李玮博士的《新闻符号学》从新闻符号学角度的探索,颇具有新意,对于理性看待新闻真实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由客体之真到符号之真,直至最终受众的认知之真,符号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在此过程存在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感与真实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安卫光 《今传媒》2011,(8):125-126
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媒介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媒体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播音方式,产生了"说新闻"的形式。这种改变带动了新闻播音的又一次变革。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新闻播音风格已经过时了,所有的新闻节目应该一律由"播"改为"说",这种观点在业界也一直争论。本文通过剖析"播"与"说"这两种形式来探讨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林小宇 《东南传播》2013,(7):126-128
"新闻空间"是新闻报道的构架,是一种宏观新闻的概念,任何一种传播媒体,都要依据自身特点,来构架新闻空间,而构架新闻空间的材料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方针政策、审美理念、时空概念,还可以是写作技巧,在这些新老元素的组合中,创造出新的新闻空间。  相似文献   

12.
程栋 《当代传播》2011,(1):66-68
某些学者指出,"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走出被人诟病窘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面.这不仅没有可靠的社会语境的支持,也缺乏新闻范畴体系的逻辑学依据.民生新闻是依报道对象所划分的与"吏治新闻"相对的一种新闻类型,与"公共新闻"、"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逻辑划分标准不同,都应作为成员,共同完成新闻范畴的增量革命.三者也不是新闻史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纯新闻"已然成为新闻研究的热词。在探讨"纯新闻"及其派生的理论亚代码时,发现"纯新闻"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理论假定,其利于观察新闻的本质正在于它的非纯粹性。人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话语关系,新闻话语成为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话语形式,因此它并非孤立产生,而是由整个社会赋予;新闻叙述实际上是消息提供者、新闻工作者、读者、新闻传统共同努力的社会活动,它们合力定义了什么是新闻,一起构建了社会图景;新闻话语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模式,辩证地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编》2009,(2):41-41
当前,新闻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新闻传播目的论。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说话"。另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报告事实"。他们都是单一新闻传播目的论者。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是"报告事实",即  相似文献   

15.
数据新闻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行业转型发展的探索,见证着技术渗透过程中新闻生产的变革.从可视化到交互化,技术赋能不断推动数据新闻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开放化数据不仅重构了新闻生产,也让媒体与用户的关系发生由分向合的重大变革.技术滥觞蕴含的巨大力量给转型阶段的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过渡的数据挖掘和"唯数据论"也让数据新闻面临新闻伦理的漩涡,新闻何以为真、隐私何以保障、价值何以坚守、数据何以可能一时间让数据新闻陷入泥潭.数据新闻本质上依旧是新闻,要想突破数据泛化下新闻伦理的边界游离,就必须在明确新闻责任和新闻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起数据新闻的内核.  相似文献   

16.
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传媒领域涌现出一批新闻生产的创新模式。其中,新闻众筹模式让受众以提供资金的形式加入新闻生产,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也为传媒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本文着眼于新闻众筹模式,从"众包模式"开始,进而介绍、分析其分支"众筹模式"及"新闻众筹"。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闻网站Spot.us为案例,同时介绍了中国新闻众筹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新闻众筹"模式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1,(1):26-34
后真相时代新闻述真发生变异,给专业媒体带来巨大挑战。鉴于新闻作为"客体事实"转换成"新闻事实"的符号化过程,其本质是一种传播主体对事实世界的解读,本文引入费什的"解释社群论",将新闻述真的目标从提供绝对、完整的客体事实世界转向提供对事实世界进行解释的标准,进而根据"解释社群"所承担的提供"意义标准"任务及其对成员资格的限制性条件提出:专业化媒体扮演"解释社群"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解释社群"自身具有的动态特征使得未来新闻述真的重构将形成"专业媒体主导,多元力量协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一)“漫画新闻”真好看 其实,新闻的形式也可以是十八般武艺各种各样的。比如《文化报》的“天呈漫画”就是一种“漫画新闻”的形式,可为新闻的一个分枝,值得肯定与提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中,“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新闻中的真,在意义上囊括了情真、意真、事真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新闻报道必须求真呢?这是因为新闻报道所写的东西都是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或正在发展着的事情,新闻记者的任务就是如实迅速地向读者报道社会生活的真相,及时准确地反映读者所关心、注目的人物和事件,它具有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真实、及时、快捷等新闻价值和文献价值,对社会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可以直接而有效地为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新闻记  相似文献   

20.
"小新闻"是一种短小精悍、思想性强的新闻模式。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而是小通讯、小故事、小消息、小言论等具有一定新闻价值、文章篇幅短小的新闻集合体。这类"小新闻",或在大的新闻背景中选择夺人眼球的小情节,在较少的字里行间展现时代特色;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观点,引导舆论;或一事一议,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