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2月30日,我发在永州日报第三版上的一条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今年频频“中彩”:先是以最高票获2000年度永州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继而接着拿回了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湖南省好新闻、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个一等奖,并正在参加“湖南新闻奖”的角逐。然而,知情的人都知道,这条稿子在发表时并不顺利,它能获奖,纯粹是我百折不挠“争”来的。永州,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柳宗元,1200年前,他在愚溪河畔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近年来,永州的“异…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不太爱哭的人,但是有时候也会挤出几颗“金豆子”,不过这些“金豆子”也分酸、酣两种。 有一天,我正在无聊地看着嬉戏玩耍的同学。突然从我的身后传出一声“打开了”的叫声,我向后一看,原来是林星超把韩康的秘码文具盒打开了,看他那神情,简直比哥仑布发现新大陆还要兴奋。我便问他:“你是怎么把它打开的?”于是,他详细地告诉我打开文具盒的窍门。正当他说的眉飞色舞、沫星四溅的时候,韩康从外边跑了回来。林星超顿时站在那一动也不动,好像是一截木桩。韩康走到桌子旁边,看了看半开的文具盒,仿佛明白了几分,立刻冲着…  相似文献   

3.
8月中旬,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台风“桑美”袭击我国南部的消息。一个正在现场报道台风的央视记者在狂风暴雨中,右手拼命抓着一根电线杆,左手拿着话筒正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他那瘦弱的身躯似乎马上就要被狂风卷走。画面“动人心魄”。让人不解的是,摄像机的镜头却非常稳定,甚至镜头上连一滴水珠都看不见。后来跟几位同学谈及此事,看过这条新闻的大都表示非常反感。为什么?传媒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充当环境的守望者,进而让人们充分了解环境信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当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对传媒就有明显的“异常依赖”,他们既希望快速获知相…  相似文献   

4.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5.
一名明星女记者的演讲视频近来在微博上热传数万次,我看到一名从业界转到学界的新闻人推荐他的学生收看这个视频,"以体验陈述的力量",也忍不住打开了这个视频.看过之后我除了体验到陈述的技巧(不是力量),还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又"被宣传"了.  相似文献   

6.
有位资深记者,也是一家新闻单位的领导.我几次听他发言,每每谈及创业政绩,总结奋斗经历,他都会豁达大度、真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 这种善于加一个"们"的说法,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  相似文献   

7.
一个台风大作的夜晚.吴先生在家里一边看着关于台风的警报.一边被窗外的狂风暴雨吓得胆战心惊。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实:那些让人害怕的台风居然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温柔的女性名字。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只要遇上台风,我都会冲锋在前,用一连串的文字、图片全景式地展示我国气象人在防抗台风中的一举一动. 而在此之中,镌刻的是我从一个简单的记录者到全媒体记者转变的足迹,还有我对新闻事业的追求与热爱.  相似文献   

10.
有次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节目主持人正在向观众讲新闻故事。只见她左一个"然后",右一个"然后",前一个"然后",后一个"然后"。她一句话带一个"然后",五分钟就用了18个"然后"。主持人小姐"然后"得让我心烦,让我怎么也不忍再听下去、看下去了。  相似文献   

11.
田磊 《青年记者》2006,(23):33-34
几年前,在大学读新闻学课程时,我就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为新闻罹难的记,他的名字叫邵飘萍,用毛泽东的话讲:“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所谓"党报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3.
务力 《新闻三昧》2005,(3):52-52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感性化的人,读新闻时常会被新闻中流淌的情感所打动。比如,2月5日新民晚报“父母亲掰开了他的手……》一,读完后掩卷三思,报道最吸引我的无非就是母子、父子间的真情,在生死攸关时,父母首先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孩子,这是人间的真情、父母的舔犊之情。虽然儿子已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正在反哺父母,但危急时父母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儿子。  相似文献   

14.
打开今年第7期《新闻爱好者》,看到《学海苦舟——记洛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建国》一文,我感情的心弦再一次被重重拨动了:人们也许只为他自学成才的事迹所感动,却不知他热情扶植年轻的新闻爱好者的感人事迹。和王老师相识是在1991年,洛阳师专的新闻讲座上。当时,我正在校团委通讯组搞宣传工作。他热情鼓励我和另外几位“新闻迷”多写稿,有什么  相似文献   

15.
黑枫 《新闻记者》2005,(3):60-61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字新闻可以记述也能追述.而瞬间新闻则不能.它只能在现场抓拍。因此瞬间新闻应该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记者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6.
张帆 《新闻记者》2004,(9):45-47
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这是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我国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留下的一组数字。作为东方卫视“云娜”台风现场直播报道组的带队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温岭亲身经历了那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在台风登陆点做现场直播报道,当狂风把铁皮卷帘门变成“断头刀”,当暴雨把城市变成“水上孤岛”的时候,这个“第一次”足以重新定义我有生以来所有对台风破坏力的猜测和想象,与“云娜”这个名字相比,我更愿意称14号台风为“噩梦”。  相似文献   

17.
也算楔子   一位   新闻奇才   的   成功之路   当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田园报春花──张宝贵获奖新闻作品选》一书寄到我的手上,印在封面的这四行字落入眼帘的时候,我的心里颇有一点儿不以为然。“奇才” ?如果是出版社特意如此设计,怕有蓄意炒作之嫌;如果是作者本人执意这样标榜,怕有自吹自擂之意……   打开了书才知道,此言不虚 !  作为一个农民,张宝贵 1988年年初才被陕西省长安县长安报社聘为记者。但是, 12年来,他已经 85次获得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新闻奖。其中,有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有全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8.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20.
马其伟,男,1937年9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曾任湖南省交通厅副厅长,1999年3月退休。2001年8月,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其死刑缓期2年执行,2002年5月被省高院改判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是怎样从一名高官堕落成囚犯的呢?笔者在他服刑的长沙监狱采访了他。上篇:为亲情,谋取私利捞钱财就从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说起吧。囚室里的马其伟艰难而沉重地打开了话匣子。那是2000年4月29日,我正在家里休息,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两位表情很严肃的人。其中一位亮出了工作证:“我们是省纪委的,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