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翻译理论史源远流长,翻译研究对象和翻译标准的视角几经变化。在当前紧迫的学科建设中,要处理好传统译论和西方译论的关系,翻译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活动大约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都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介了大量西方译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翻译史,在西方研究者笔下,不过寥寥数笔。作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必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中国译论研究概况,以便加深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期中国学者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5.
宋扬 《考试周刊》2010,(18):37-38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通过对奈达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比较,我们应相互取长补短,以促进翻译事业与译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译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的论色彩和美学特征。而西方译论,学派林立,最具影响的学派有符号美学和接受美学理论。中西方译各具特色,总的来说,我国传统译论更倾向于从主观和感性方面去体验翻译过程,品评译作,而西方翻译美学则倾向于从客观和理性方面去思辨和分析翻译过程,品评译作,因此,两翻译理论形成明显的对照。  相似文献   

7.
杨晓茹 《海外英语》2013,(8X):162-163
该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产生、演进、具体内容等多方面比较中西译论的异同,并通过分析中西译论得出启示,指出我国翻译理论建设在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黄忠廉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变译理论从科学翻译的实践出发,经过高度的理论构建和逻辑梳理,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很高的理论创新性。变译理论在与西方译论对话及中国特色译论的建立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翻译研究的多视角审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着女权主义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传统的女性翻译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结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方式来进行,使翻译作品更具有中国韵味,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女性翻译理论的发展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当代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渠道。通过与中国传统译论的结合,可以让作品更加中国化,促进我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女性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翻译理论注入更为新鲜的血液,使我国女性翻译理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对我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传播和解读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误读。本文通过分析韦努蒂和诺德的译论,探求这些误读的成因,进而提出了对待西方译论的恰当态度。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蓬勃发展和对西方译论的大量引进,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国内翻译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从起初源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语言学途径,逐步扩展到多元化的文化学和哲学研究途径。作为翻译研究哲学方面研究的代表,本文着重介绍了吕俊的相关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雁 《文教资料》2010,(34):40-4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角逐。国内翻译界积极介绍西方各种当代翻译理论,为我所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尤金·奈迭和英国的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他们给国内翻译研究注入了活力。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读者反应论”翻译标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原文本功能为中心.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本文通过比较奈达和组马克的翻译理论.使我们认识两大翻译理论的特点。找出两大理论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找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供借鉴的东西,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应该正确对待中国译论,适时吸收国外理论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陈大亮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对传统译论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境界论”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学院派的翻译理论研究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译论核心概念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脉络,努力建构中国译论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他以翻译境界三部曲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中的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可谓恰逢其时。在书面访谈中,陈教授表达了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权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他还希望有志于翻译事业的年轻人重视学术之道与研究方法,学与术并进,知与行合一。  相似文献   

17.
美学与我国翻译理论有深厚渊源,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重要的立论依据。本文通过探析中国译论的美学渊源和美学特征,认为译界应当更重视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美学意识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翻译活动从古罗马时期,发展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翻译,到现当代,历时二千多年,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层层推新,翻译大家青史留名,翻译名篇不朽于世。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最先为人们所熟知的翻译理论便是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在中国译论中,严复提出的"信"即"忠实",在中国翻译界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笔者好奇,在西方世界中,从古到今的翻译家们又对翻译中"忠实"这一理念有着怎样的理解与认识呢?本文综观西方译论发展史上的五个阶段,对每一个阶段关于"忠实"的认识进行解剖,同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真正流传于世的不朽译作一定是在考虑读者感受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科学大系辩证综合发展的语境下,翻译学也呈现出辩证综合化的势头,各种译论纷纷涌现,形成了差异互补、多元综合的态势,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然而,受朴素整体论和机械原子论影响,西方译论与传统译论,语言学、交际学、社会学译论与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译论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隔阂和不必要的纷争,当代译论迫切需要系统扬弃和升华。贾正传的专著《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顺应时代的需要,对当代译论的系统优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辟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路,并结出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早期佛经翻译与西方早期翻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东西方古代翻译方法虽然都经历了由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与意译的调和,核心议题都为“信”,但东西方古代译论在思维,译论表述等方面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