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诗眼",最早见于"诗要炼字,字者,眼也。"诗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以一字为工,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有了眼,就成了上品、精品,就有可能流传下去。唐朝的王之涣,《全唐诗》总共才收了他六首诗,有《登鹳鹊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凉州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传诵,而有人一生写诗很多,却没有一句被人记住,全是无眼  相似文献   

2.
一、诗中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诗中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有几十处,前人解诗,多数不专为有字作训。《经传释词》:“有,状物之词也。若《诗·桃夭》:‘有(艹贲)其实,’是也。他皆仿此”。这是王氏总结旧训的看法,大抵近是。但是旧训中解诗,多有误释诗义者;后人讲诗,也不能发挥王氏,纠正旧注。今以为诗中凡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莫不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用以状事状物。现在详举诗中此等处,加以阐述,并略举诗中旧注误释,加以拨别。(一)从诗中同一章的对文,可知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 《邶·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又:“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有泚,泚泚  相似文献   

3.
黄守友 《现代语文》2006,(12):39-40
诗是语言的艺术.古人读诗、写诗,非常讲究用字艺术.诗眼往往指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诗人一字一句推敲,读诗评诗时若轻易放过,则不能领悟诗家妙处.宋阮阅编著的《诗话总龟》记载了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冲撞韩愈,结果结为布衣之交的佳话.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新颖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相似文献   

4.
古诗阅读鉴赏题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难点问题,尽管考生掌握了许多名词术语和答题套路,也觉得诗能读懂,但总拿不到高分。如何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呢?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抓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2.抓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  相似文献   

5.
读点托物手法,便是使文章清新脱俗之法;便是使文章韵味绵长,彰显诗意之法。意象,诗歌艺术的重要元素。"象者,诗之貌也;意者,诗之魂也。"意之濡染于象,象便具有令人玩味涵咏的情感特质与生命  相似文献   

6.
<正>王船山在《诗绎》中谈到诗中意境的创造及空间意识的把持,他说:"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这一语道破了诗家的最高理想和成就。可以说,能流传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文章都是伟大的作品,其中必有诸多诗篇以此作为圭臬,我们在吟诵其内容的同时,也要深入诗篇的谱写艺术,即对生于"意"的"象"的把持与"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方悼亡诗的整体数量是中多西少;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扬妻内容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的抒情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艺术形式方面探讨高适边塞诗“悲壮而厚”之成因,即从意象的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夹叙夹议的手法朴实而炽热的语言四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拉奥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部经典美学名著。从《拉奥孔》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来看,莱辛一直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走现实主义道路;从《拉奥孔》中论诗与画的界限的具体内容来看,莱辛在总体上肯定诗高于画,主张塑造“有人气的英雄”,这实质上是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又一体现;从《拉奥孔》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来看,它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焦仲卿别论     
我国现当代多数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对中国古代杰出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这一主要人物的评价,往往局限于性格特征一个方面,且认为其性格软弱,而很少从艺术审美价值、诗歌史上的地位等角度去认识。实际上,焦仲卿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坚强反抗者、一个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丰满形象、一个改变了古诗中男子受谴责地位的光辉人物。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堇斋诗话>以"意"为论诗主旨,并把"意"展开为"情"、"景"两要素."势"作为"意"的下属形态,与"情"、"景"一样构成了"意"的丰富内涵.这一切,皆源自先儒所揣摩出的心性"中和"之度对从生活到做诗各种活动的生动性把握.  相似文献   

15.
伍振戈以职责的自觉性和艺术眼光的敏锐性发现并培育青年作家 ,开展文艺评论。他的文艺评论具有如下特征 :1、鲜明的时代特征 :善于捕捉和强化时代的需要 ;2、独创性 :对评论对象有独特的发现和阐释 ;3、诗的品位 :诗化的述说 ,优美的情调。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在诗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等方面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提到诗学理论,他的诗话作品中选了较多谢灵运的诗歌并加以评点。王夫之在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的观照下,使用哲学的观点来评点谢灵运诗歌,这与文学史上众多诗评家截然不同,其中使用了"势"、"神理"等概念,所以对王夫之的诗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能够拓展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韦庄的《秦妇吟》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史上是一首著名的杰作,这取决于它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在结构模式上,把汉代确立的横剖面的串联式与白居易奠定的纵向发展的并联式两种结构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叙事角度上,继承杜甫、白居易把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并用的传统,又加以发展;首次明确采用了把美女的命运与国家衰亡结合起来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反差现象”对艺术创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地域环境反差对艺术创作兴奋的形成、身份和命运反差对艺术创造激情的产生、文化思想观念反差对艺术诗性的升华等,无不生发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艺术全球化时代,艺术家应该主动拓宽新的文化反差层面,形成新的艺术兴奋点,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在"诗"与"思"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以"思"作为一种材质,服务于艺术形式或风格,即使"思"以一种悖谬形式出现;在"诗"与"善"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指出道德愉悦在于像形式一样引出意识的智性满足,且艺术感受力更能滋养道德选择力。  相似文献   

20.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