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省五年制高职实现了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但传统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均存在不少问题,难以适应“新常态”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分析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1+1+2+1”人才培养模式,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两线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我省五年制高职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冬  杨辉静  闫浩月 《科技风》2023,(6):136-138
“岗课赛证”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在“岗课赛证”的教学模式当中,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标准以及教学体系。在了解整体理论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保证智能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更加有效,且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能够有效衔接,同时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材的三方面改革,真正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本文对“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概念及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在高职智能机电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该校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厘清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递进关系,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制定“三衔接、三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贯通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课程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课程化建设是优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完善高职人才课程体系的重要保证,它不仅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选才标准的"对接",也有益于借鉴国际高等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高职院校技术伦理课程化建设,要树立正确的技术人才培育理念,研究与开发技术伦理课程资源,创新技术伦理教学模式,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学校不断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高职教育的现状,并且了解高职体育学科的发展状况,找出教学环节中存在问题,努力探讨高职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以适应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郭鲜宇  王锁庭 《中国科技纵横》2010,(10):119-119,113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几种培养模式,培养针对特定岗位所需的专门人才,培养某一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从教学实践来看,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分强调针对性和技能性,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学习、钻研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养成一些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本文通过探索和构建“以生为本”的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思想,也符合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维和主动实践,提高认识水平和掌握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宗旨,对《工程力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教改理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开始推行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课程改革,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发展特色、高职院校生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因素决定的。本文将深入分析探讨高职教育课程在实践导向的全方位视角下的改革以及创新。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2+0.5+0.5”三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王一旭 《科教文汇》2024,(2):144-147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创新环境的优化,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及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双创”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双创”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确立“双创”视角下高职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与途径,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师资、考核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更新人才培养思维,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优化教育环境,推动“双创”视角下高职教育的有效改革,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高专“ERP实施与应用”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 《科教文汇》2012,(3):170-171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满足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的评价方法是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决定着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照搬了普通教育的学生评价模式,无法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以"ERP实施与应用"课程为例,探讨了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中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开展的阳光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阳光德育”理念。主要阐述了阳光德育的内涵及其特点.从三方面总结了阳光德育的探索实践:落实阳光环境建设,陶冶师生情操;实施阳光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实施阳光德育,推出“柔性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素质培养逐渐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思维、品质、能力、操守的集中体现,也随之在高职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此,该文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以湖北省某几所高职院校的相关实践为例,对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居高 《科教文汇》2013,(15):109-110
社会运行和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类高职院校、高职培训机构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序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既具有一般的通性,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阐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分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和定位,并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范敏  戴培山 《科教文汇》2014,(32):56-57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了完善“学前卫生学”的教学,本文分析了如何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理论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从案例分析法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戴晓云  田晓 《大众科技》2012,(2):192-193
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脱节的弊端,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探讨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招聘与录用》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立坤 《科教文汇》2013,(4):120-120,126
高职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男一类型的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为目标,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专业技能的形成为目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本文是在第一线教学基础上,通过深入实践,探索出适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苏曼  刘湘国  肖湘红 《科教文汇》2011,(12):40-40,108
高职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考试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之一。通过对信号基础课程的改革进行总结,提出对高职教育考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晓亚  刘秀艳 《科教文汇》2013,(14):145-146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摆在每个高等职业学院面前的一个课题,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提升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那么在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课程该如何改?课程该怎样改?改什么课程才能达到内涵式教育目的、才能积极有效?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殷波  梁灯  潘伟伟 《科教文汇》2014,(19):163-163
高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追求传统德育上培育价值观念的作用,还应该起到塑造现代高职教育目标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存在法制教育淡薄问题的根源,在借鉴目前其他同行、专家关于高职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为增强高职院校的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找到解决途径,以期为今后的法制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