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的当代黑人女性优秀戏剧作品的发表及她们所取得的成就,无不表明黑人女性的写作再也不是"边缘性"的,其身份也逐渐与"第三者"决裂。笔者从当代黑人女性戏剧中主要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安排等多方面来解析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从而加深对黑人女性戏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当代"女性主义"追求趋于理性,既保留了女性在各领域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也逐渐消解了两性对立,寻求更为和谐的两性关系。在大众传媒领域,女性形象逐渐丰富多彩,女性通过掌握"话语权"重新塑造自身的尝试不断取得突破,影片《地心引力》将镜头对准女性宇航员,蕴含了对女性的种种新的阐释,影片女主角的形象、人物命运和性格特征等都为观众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人性化的女性身份追求。  相似文献   

3.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4.
吴平春 《文教资料》2008,(35):21-23
女性最早是以神的形象走进文学殿堂的.在人类文学的童年期--东方上古神话、欧洲神话的历史中,作为原始社会母权制征服自然力的象征的女神,在那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她们的社会地位也随着父权制的确立和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而每况愈下,直至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家庭方式的产生,女性的地位由女神一落千丈为女奴.中国当代农村妇女由于历史和现实、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她们身上女性意识的觉醒较其他女性更为迟缓,她们追求自我解放的道路更为艰辛.古华是一个关注女性特别是中国当代农村女性的作家,他以作家特有的敏锐和饱满的激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当代中国农村妇女形象,从而折射出当代中国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和漫长道路.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建设改革和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的台湾女性文学倡导新女权主义成为主要潮流,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文学作品从女性人身解放、社会地位、精神追求、民主平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将女性形象从原来的从属地位逐渐移向主体地位,在作品题材内容、技巧更新、女性意识强化等多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为台湾女性文学树起了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创业史》以大量的笔墨对"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周围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描绘。透过文本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以及梁生宝对待她们的不同态度,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当代妇女解放复杂、混乱的场景,同时也就认识到当代妇女解放的部分真相。  相似文献   

7.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其在美国文坛的杰出地位和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文学评论界对海明威的"冰山"文体众说纷纭,其笔下的"硬汉"形象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处于从属地位,但也可以从中发现海明威强烈的女性意识。笔者就《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之后军旅文学创作发展迅速。无论是女性形像的书写还是女性作家作品的发表都让我们看到女性叙事的凸显。本文将围绕"女性叙事"通过对女性军人形象、与军人有关的女性形象及女性军旅作家的叙事话语研究,让读者看到女性意识的蓬勃及女性在军旅文学中逐渐占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结合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天使或妖魔形象的传统,解读济慈的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的女性形象,从而发现这一形象成了折射男性思想,丧失了身份,缺失了话语的边缘化了的“他者”。这种特殊的,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彰显了父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剧坛出现了一位影响重大的女性作家,她就是白峰溪.她的《明月初照人》《风雨故人来》和《不知秋思在谁家》三部女性戏剧作品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她的戏剧揭示了当代女性在爱情、家庭和事业等方面的生存困境,揭露了暗藏于现实中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表现了女性如何挣脱束缚自我意识的觉醒.白峰溪的戏剧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意识观念的描写方面突破了政治、历史、文化的藩篱,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身体与情感经验来书写女性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当代女性戏剧领域的地位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背景下,女性遭遇就业市场上的性别隔离,给城市家庭女性地位带来诸多影响。在市场因素的介入下,"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模式在城市家庭有重新回归的倾向。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经济地位的边缘化导致城市家庭女性在家庭权力以及家庭地位方面处于劣势状态,这也使得处于现代性话语中有着"平等""权利"诉求的城市女性充满了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3.
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华人刻板形象严重阻碍了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把抗衡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宗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重塑了融合男女性格优势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女性"占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后期的许多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状态。大江健三郎在后期先后发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人生的亲戚》、《静静的生活》、《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早逝去》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由"对男权社会妥协的地母形象"到"批判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再到"通过批判和反抗男权社会、获得希望的女性形象"的变迁。通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改变,大江健三郎的女性观也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短篇小说作品。女主人公费丝从最初的血肉形象到陷入失语状态,其形象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极深的男权叙述逻辑。"宗教皈依"集会可视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群体处于"被看"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男权社会的根源、女性群体的个体意识觉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简·爱》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但敢于向男权社会挑战、追求独立自由、自尊自立的女性形象。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其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女性视角将长期处于边缘和劣势地位的女性推进人们的视野,对妇女的权利、地位、能力等问题作了理性的思考,表现了简·爱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对于激励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保持自我独立人格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苏珊·桑塔格4部长篇小说中勇于追求自我,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从安于沉默状态到勇于发出声音,从处于次要地位到占据主动地位,从压抑自我到实现自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在经历了中古时期、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随着各时代的不同而具有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形象特征。纵观日本文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就"女性形象"的发展做一个研究。从封建王朝到资本主义,女性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中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则是本文着重讨论的主题。即从中古时期、近代到现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因此,笔者将按发展时期分为中古时期、近代、现代三个部分,结合该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潮及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的热度不断升高,女性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西方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但是笔者试图运用"对象化"理论分析这些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以此说明第三世界女性受压迫的种种原因。所谓的对象化其实就是通过男性标准一类人(本文指男性)把另一类人(女性)"物化",使其成为不具有尊严或人格的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标榜男性权利和地位排挤甚至虐待女性的男性至上主义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女性内心感受的压抑和现实处境的残酷,鉴于此,笔者通过男性至上主义中的"对象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试着分析一下夏洛特布朗苔所塑造的"疯女人"的形象以及她内心所要表达出因受到各种势力压抑的苦闷,进一步说明女主人公主动将自己变换成妖魔形象以达到对现实中男性为她们设立的种种荒谬标准的反叛,进而实现后殖民女性主义者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