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虽不易,但最大程度追求译文之完美却成为各个时代译学的一个共识.本世纪七十年代心智哲学的诞生,将这一译学难题和心智哲学中“心智”这一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似乎缩短译者和作者之间的“心智差距”已经成为接近完美翻译的一个有效通途.然而,当翻译中涉及的梦境、语言表达误差、外语对源语言之影响这几个因素出现在作者的心智状态中时,完美翻译的标准似乎更加难以把握.本文从作者和译者的客观“心智差距”出发,对当前心智哲学的研究方向的作以介绍,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探究及还原作者“内心世界”的过程进行分析,重新审视与翻译的标准相关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多次提出要“消灭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给出解释的问题。对此,俞吾金教授认为,这句话的中文翻译有误,马克思的原义是要扬弃哲学。根据马克思相关文本的中译文和英译文,从“消灭哲学”的出场语境出发,得出结论,“消灭哲学”的翻译无误。但是马克思原义是要消灭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那种哲学而并非所有哲学。俞吾金教授所提出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将马克思的格言放入特定的文本语境中来理解,而不是脱离语境任意的引用。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的不同反映在翻译上经常可以表现为译文意象的不完整和流失.从意象流失的原因及哲学基础,“原生性意象“、“继发性意象“和审美意象的解读,暗示性词语的运用和意象的寻回,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意象的不同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翻译中出现的现象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Shoshana Blum-Kulka在其《翻译过程中衔接与连贯手段的转换》中提出翻译的“明晰化假设”,东西方学者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特点,证明了译文具有明晰化趋势.然而,部分学者对“明晰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存在偏差,最常见的就是混淆明晰化与增补翻译,文学翻译与“有度明晰化”,明晰化程度与翻译伦理三组关系.通过研究这三组关系,澄清其各自的概念,以规范术语研究范畴,为提高翻译准确性助益.  相似文献   

6.
阐释哲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等几个核心问题上对翻译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阐释学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心的确立及对文本终极意义的总体把握、原语文本的研究范式、译文文本的关注点以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是自然哲学,发掘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对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湛约翰、阿瑟·韦利和陈荣捷的译本,考察了他们对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道”“无为”“观复”“自然”的阐释与翻译。研究发现湛约翰的阐释融合了部分基督教思想,韦利的阐释具有人类学民族志的特色,而陈荣捷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思想史角度阐释。通过分析译者阐释可见,他们大部分情况下能较好地把握和展现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基本含义,但译者身份不同、所处社会背景不同也使得其译文侧重有所不同。通过对其译文分析发现,译者们综合运用了直译与意译法、语境化释译法、增补翻译法、加注翻译法、音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以不同方法呈现了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生态意蕴,不同译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好地将老子生态思想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从价值哲学角度讲,翻译标准即译文价值的评判标准.传统的一元翻译标准重客体,轻主体,走向了绝对客观主义;而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翻译标准则重主体,轻客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现相对主义.合理的翻译标准应该主客尺度兼顾,翻译标准可以是多元的,但多元存在的前提必须是有最低限制的.  相似文献   

9.
奈达(E.A.Nida)在《翻译科学的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Translation,1964)一书中把“动态对应”(dynamic equivalence)作为翻译的标准。鉴于“动态对应”常被曲解,他在《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1993)中将之改为“功能对应”(func-tional equivalence)。所谓“功能对应”,或“动态对应”,是指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字面意义,着重于译文读者的反应,使译文读者获  相似文献   

10.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译文通顺。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译文中有些翻译片面强调“忠实”,过分直译甚至死译,致使译文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个别翻译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有误译、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奈达的翻译原理Dynamic Equivalence被误译为“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译成“动力相当”。“动态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十分不合符逻辑,世人无法理解。“动力相当”是翻译的标准,它用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译文和原文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力量影响读者,读者在译文或...  相似文献   

12.
翻译科技英语,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和本国语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需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然可能使译文晦涩咬口,甚至造成文章原意走样和误译.一、翻译中连句成篇的重要性翻译中经常出现的毛病之一是逐句翻译,认为见到句号“·”表明句意已经完整,就可以动手翻译.这样,由于逐句翻译.未经通读全文而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译文仅是一些句子的堆砌,不能上下贯通而形成段落和篇章,不免使译文晦涩难懂,甚至歪曲原意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在西方和我国翻译理论界颇有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和文化交流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及其翻译标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跨文化互动的研究。“杰罗姆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强调词与词的对应翻译;“贺拉斯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其“顾客”,强调协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概念;“斯库勒马切尔模式”主张“异味”翻译,强调为读者保留原文风采。而一般翻译标准则强调“忠实”与“通顺”。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译文必须体现原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内容和语言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还必须满足读者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的需求,在其翻译技巧或方法的应用上不拘泥某一种固定模式,而要考虑到其变通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法律语言与法哲学的关系,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及其翻译,并以法哲学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在翻译法律文本时,要注意译文形式与其法律内涵、译文准确性与其模糊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广告是一种应用文体,其翻译既要做到“文字翻译”也要实现“文化翻译”。在翻译时,注重文化因素,采用直译、意译、创译、扩译等方式,在译文中巧妙发挥文化因素的作用,能让广告译文更容易吸引读者,产生购买需求,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初学英语者对翻译或许不大注意,以为翻译是两种文字的互换,能阅读就能翻译,说不上需要技巧。而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英语知识的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念起来很顺口的句子翻译后的译文念起来却感到很聱口,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忠于原作的字面则译文不通顺,译文朗朗却矢之杜撰。如何做到既能使译文通顺又要忠于原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的标准问题。 历来讨论翻译问题,总要首先涉及翻译标准,以此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准绳。我国至少在东汉便已有了翻译理论的雏形,以后玄奘提出了“既求真、又须喻俗”这两个翻译的信条。“求真”就是我们现代所称的“信”,“喻俗”即为“达”。“信”是确切,“达”是顺,即通畅,标准的译文必须在含义上与原文贴切,而且读来通畅。“信”不是指原文有哪个字译文也必须有哪个字。初做翻译的人大多数星逐字照搬,以为这样才算忠于原作。这样逐  相似文献   

19.
蒋霞 《考试周刊》2009,(45):29-30
风格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重要性决定了翻译必须尽可能地忠实再现或表现源语的风格。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他一直都以文学风格的简洁而出名。小说“The Killers”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即译文原味再现和译文原味失真来探讨曹庸译文《杀人者》中风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