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考虑到自动化加工对断屑效果及切屑形态的特殊要求,从切屑材料本构关系出发,在产生连续带状屑的条件下,根据所建立新的切屑折断准则,设计了一种卷屑槽型,使切屑能顺利进入之,并进行第二次变形而折断。  相似文献   

2.
积屑瘤是在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在一定切削速度范围内形成带状切屑情形下,切屑底层金属粘在前刀面上经过加工硬化并参与切削形成的.那么其存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切屑与前刀面有足够的冷焊面积,二是积屑瘤有足够的加工硬化强度,足以代替刀具进行切削.故只要我们选用润滑性能好的切削液,降低切削温度,减小刀具与切屑的冷焊面积,或者是提高切削速度,提高切削温度,降低切屑底层金属的屈服强度,再就是增大刀具前角在35°以上,就能防止积屑瘤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钻削加工中单元切屑的受力模型,对单元切屑在排出过程中的受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排屑力方程;借助MATLAB软件对轴向振动钻削的排屑效果进行了数值仿真,进行了相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轴向振动频率和振幅是影响排屑力大小的主要因素,随着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增大,其排屑力也随之增大.因此,与普通钻削相比,轴向振动钻削具有更好的排屑效果和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车削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车削钢类工件的过程中,断屑是经常碰到和要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应使学生认识断屑的重要性,了解断屑的原理,掌握初步的断屑方法。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在这里,谈谈合理断屑的有关问题。合理断屑的重要性车削钢类工件时,由于工件材料的塑性较大,往往会出现带状切屑。这种切屑连续不断,温度高,流速快,缠绕在刀具、工件或机床上,经常需要停车加以清除。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生产辅助时间,另一方面还可能损坏刀具,切屑也会拉毛已加工表面,影响自动机床或数控机床的生产以及操作者的安全。因此,在车削中合理地采用断屑…  相似文献   

5.
由实用角度来看,要把材料制成我们所需要的另件,加工方法大致可分为:有屑加工方法:变形加工方法和附着加工方法三大类。 所谓有屑加工方法就是用切削工具把工件上多余的材料切除掉从而获得我们需要的另件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另件。切除多余部分材料就成了切屑,变成切屑的事实有些是很清楚地看见,但有些加工是不容易看见的,例如:车削,削加工就能很清楚地见到切屑。而研磨、电解加工因为切屑极细碎就不容易看见。  相似文献   

6.
影响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削加工时影响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刀具几何形状及切削运动的影响刀具相对于工件作进给运动时,在加工表面留下了切削层残留面积,从而产生了表面粗糙度,残留面积的形状是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其高度H受刀具的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大小的影响。一般,使用直线刀刃切削时,  相似文献   

7.
微铣削被认为是最柔性的加工方法之一,有着日益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微铣削加工技术的研究背景,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微铣刀的特性和主要几何形状,并从切屑的形成、切削力和刀具磨损三个方面解析微铣削加工技术的加工机理及在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微铣削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金属切削过程中,一般采用切削液进行冷却、润滑及排屑,但切削液会造成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和对操作者造成伤害。而干式切削可完全消除切削液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干式切削对刀具的材料、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等都有一定特殊要求。本文对干式切削规律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细长轴工件长径比大,刚性差,切削中易热胀变形和振动。连续切削时间长,刀具磨损量大,致使工件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达不到加工要求。不锈钢材料在加工中的主要问题是加工硬化严重,加工表面是基体硬度的1.4-2.2倍;材料塑性大,切削变形严重,断屑困难,刀具磨损快。Cr、Ni元素含量多,切屑易粘结形成积屑瘤,严重影响表面质量和刀具耐用度。因此,在加工不锈钢细长轴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控制变形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金属切削加工是使用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刀具与被切削工件间产生相对切削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刀具几何形状的形成,尤其是刀具标注角度概念的建立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只有把这部分内容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这些刀具角度的作用,来龙去脉,才能学好这门课.结合多年的生产与教学实践,我把课本中讲解这部分内容的顺序作了调整归纳,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一概述首先,讲解刀具几何角度在工作中的作用;其次讲解影响刀具角度变化的因素,它们是:(1)进给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因芯片又称DNA微矩阵,是一种分析大量复杂生物样品的有效工具。它可以通过光引导聚合技术、电压打印或人工直接点样制备。光蚀刻技术可以使探针密度达到10^6/cm^2。它们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DNA序列测定、新基因的检测和突变基因的分析。在医学上,基因芯片可以被用于癌症的诊断,传染病疾病如AIDS和肝炎等的早期检测。它在新药开发上也有巨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半导体芯片测试数据系统的基本架构描述,研究了半导体芯片测试数据传输的过程及方法,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DNA芯片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DNA分析技术,它采用高速打印或光刻合成技术可在硅片、玻璃或尼龙膜上制造DNA微阵列.样品DNA通过PCR扩增、体外转录等技术掺入荧光标记分子,与微阵列杂交后,通过荧光扫描仪扫描及计算机分析即可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序列及表达信息.该技术可应用于DNA序列测定、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基因及多态性检测、发现新基因等多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金属微流控芯片的微区电化学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流控芯片一般用于分离分析细胞和胞内物质,为对活细胞做分析研究一种金属材料为基材的新型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具有分离、控制单细胞能力且可借磁力准确定位于新近场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具有光谱分析能力的超衍射限光学显微术被研究作微流控芯片的检测器。采用微区控制电化学加工工艺。并对芯片上的微通道做了激光共焦显微术表征。结果显示金属微流道的微区控制电化学加工工艺是可行的,加工精度可达1微米。为发展活细胞分析技术的新显微成像提供一种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概述了生物芯片的发展历史、制作方法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基因芯片领域的最新成果。生物芯片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生物芯片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基因芯片是通过微加工和微电子技术在固相物质表面建构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由于它能够实现对核酸的准确、快速、高通量的微型自动化检测,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DNA测序、基因的表达分析、寻找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SNPs)等基础研究中,并向许多领域延伸,本文从基因芯片技术原理出发,综述了其特点、功能和分类。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控制器实现专用芯片的功能仿真设计方法,既能够用于专用芯片的替换和检测之用,也可以作为专用芯片流片之前的仿真测试。阐述了芯片仿真设计整体方案,给出了专用芯片仿真中的读、写两个主要功能的仿真程序,最后对专用芯片仿真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用单片机直接测量时间量和频率量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不仅介绍了测量原理,而且给出了测量电路和实用程序,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扩大测量范围和提高测试精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的看门狗技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片机应用系统可能出现的受干扰而发生程序陷于死循环的现象,探讨了对其进行监视的方法,提出了用软、硬件看门狗技术对其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以手机作数据源的打印机接口电路。详细给出了接口的硬件方案和软件流程。实验表明,该方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